查看: 3306|回复: 8

梁晓燕:公益行动者的精神感召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8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阿亮 于 2012-5-8 23:52:41 编辑

梁晓燕:公益行动者的精神感召力  

作者:梁晓燕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霍岱山,殷永纯,李宁忠这样的公益行动者在我们身边慢慢地多起来了。每一个这样的人周围,都有一个小小的磁场,无声地吸引着那些心性相近、情怀相依、理念相似的“同道”们。他们是一道道精神的清流,缓缓,然而坚韧地渗进在犬儒和物欲的生存状态中日益板结的心田。    

    这些公益行动者的与众不同之处,也许我们可以找出很多,但有那么几条,仿佛与生俱来,融汇在他们的血液之中。“相较其他人,他们确实更为留意自己的直觉,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并有极为进取的行动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抱负,哪怕,这个抱负不被天下人认同”——一个考察过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民间公益行动者的研究者告诉我,在他或深或浅地接触过的这类人士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点。    

    他们伸向世界的手带着温度;他们看待人生的眼睛是会淌泪的;他们的心,对贫穷、灾难、不公平,对他人的痛苦和制度的不人道,有着天然的敏感;连他们的思考,也因为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帖得太近而常常缺乏“足智多谋”。因此,“触动”,这个词,就会和他们生命中一些重要的转折结下不解之缘。在普遍性麻木的日常生活中,在与他人无异的琐碎人生中,他们,可以听到潜藏在自己内心的无声呼唤;而一旦听到,“跃然而起”就成了一种生命的选择。    

    不是敏感而又懦弱的“多余人”,不是头脑中计划无穷、行动上却无能为力的侏儒,他们的行动能力和和心跳一样强健。他们相信,世界,起码自己身边的世界,是可以改变的;他们或许有一个内心清晰的理想目标,或许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和期待,但他们不会停留在向往 中,转身就从身边可以着手的事情做起。    

    在行动中,他们经常是(有的人开始不是,但慢慢的学会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善于倾听环境的声音,善于理解身边正在发生着的或是正面、或是负面的变化。这些人不是空想家,但他们也不会轻易的就范于别人提供的框架;对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耳闻的那些话,“这样做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你不可能-------”,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有时候,“谁说这样做就是不行?”他们偏要试试!这就是可贵的创造精神。在今天的中国,个人或民间团体涉足社会公益事业的各个领域,每行一步,都有可能和偏见、误解、禁区交手;公益行动有代价,有风险,却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以搬用。然而,正是这样,这里的可能性空间也就格外的吸引那些有创造力的公益行动者。公民社会的建设,民间公共生活的自组织,已经在亟亟呼唤着这样的“创造性人才”。谁敢说,十年后中国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中,不会有他们的身影?    

    人们往往会特别强调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并因此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赏和崇敬。当然,和很多人的生活状态相比,他们的物质生活确实是清苦、坚忍,有时甚至有点“苦行僧”的味道。不过,要是觉得这样的生活仅仅是在忍受,恐怕他们并不认同。在他们的生活中,和艰难困苦相伴随的,还有挑战的刺激、友谊的滋润、信任感的激励和一种新的社会机制渐显雏形的成就感(尽管这一点还远没有到收获的时候)。还有,他们和内心的愿望在一起,守护着自己的承诺,本身,不也是人生难得的一种美丽?享受这样的美丽,算不算人生的一种“高端体验”?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被打动,被吸引,很正常呀。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公布了,肯尼亚的黑人女性玛塔伊出人意料地赢得了这个殊荣。我注意到,我们的媒体在报道时候,大都突出了她是一位女博士,一位政府部长。其实,在玛塔伊长达几十年为“绿带运动“奔走的生涯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她是作为民间公益组织的带头人、作为一个公益行动者而广被熟知和拥戴的。    

    1977年起,她发起创建民间组织“肯尼亚全国妇女委员会”(并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达8年之久),开始鼓励农村妇女种植树木。她们的活动逐渐扩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草根运动——— “绿带运动”。 三十年来,“绿带运动”带动了成千个妇女组织的成立。妇女们在肯尼亚种植了3000万株树苗,设立了6000多个苗圃。不但缓和了森林滥伐的带来的环境危机,更为妇女带来收入,使她们能够在自己的社区挺身扮演领导的角色。    

    在保护肯尼亚生态环境的艰难过程中,马塔伊曾多次通过法庭阻止前总统莫伊推行的森林清理政策,为此,她不惜身陷牢狱。莫伊于二○○二年选举中落败,在新政府中,她出任环境部副部长,仍因反对政府继续进行森林清理而威胁辞职。她强调这是关乎国家生死的大问题,肯尼亚的森林正面临毁灭。    

    我想,在玛塔伊身上,公益行动者的那些精神特质、那些人格的感召力,一定也能让人强烈的感受到。


---------------------------------------------------------------------------------------------------------------------------------------------------



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读《公益行动者的精神感召力》有感



今天读到梁晓燕女士的《公益行动者的精神感召力》,觉得有些话想说,不是因为文章中提到了我的名字,而是因为它基本上说出了我的一些感受。

七年前的那个冬天过后的春天的一个早晨,我面对未名湖,暗暗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只有慈善事业还值得做。”现在想来,这个想法可能有些片面,但是,这是我在理想社会的梦想被打破后的自然反应。我当时认为,社会不完美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内心深处普遍的堕落,这也是我能很自然的接受《圣经》的原因。当时,我给自己两个选择,追随潮流,或者去改变它,而我也清楚的知道这两个选择的结果。但是,我很快就选择了后者(或更确切的说,我不选择前者),因为我实际上没有选择,那是我内心的需要,我相信从事慈善事业是我能找到的唯一的心灵出路。从此我走上了一条艰苦的路,在这条路上,我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我常常希望自己能随波逐流,但我知道,我如果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我的生活就会窒息。电影《秋日传奇》的开头说得很好,“有些人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其中一部分变成传说,其他一些变得疯狂。”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对世界的认识也在慢慢改变,但我始终都在做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情。我不知道我最后变成了什么,但我知道,这是一条孤独而艰苦的路。这个世界上,能真正理解我的,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在世俗的眼光里,我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但我所得到的,是很多人都得不到的,也看不到的。每次我面对大海或雪地审视自己的生活,我都对自己说,如果没有这些年公益活动的经历,我的生命真的太苍白了。正如梁晓燕所说,“他们和内心的愿望在一起,守护着自己的承诺,本身,不也是人生难得的一种美丽?”

公益活动者需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同时需要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我们永远不知道这种冲动源于何处,甚至不能说这是一种高尚的冲动。但是,这是一种切切实实存在的生命的力量,引领我们克服各种困难,不屈不挠,直到内心归于平静。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冲动,对于名和利的狂热本身并无可厚非。我并不认为大家都要去做公益活动,但是,我希望社会对于公益活动者能多几分理解。

上个月,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去世,一位记者写文章纪念他。这位记者曾多次采访过弗里德曼,有一次他写信让弗里德曼给他关于一些职业道路的建议,弗里德曼回信说“Follow you heart (遵从你的内心)"。这位记者觉得这个建议使他受益终身。 遵从自己的内心,也正是弗里德曼生活的写照。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弗里德曼是疯子,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学说,直到去世的前两天,还在写作。

遵从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是,海伦.恺勒说过,“Life is either a daring venture, or nothing (生命要么是一场勇敢的探险,要么什么也不是)”。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时间空间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5-8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哈,,嘿嘿
发表于 2012-5-9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酱油的来过!
发表于 2012-5-9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伦.恺勒说过,“Life is either a daring venture, or nothing (生命要么是一场勇敢的探险,要么什么也不是)”。

收藏
发表于 2012-5-9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很喜欢晓燕老师的文章!
发表于 2012-5-9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飘过。。。。。。
发表于 2012-5-9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酱油的来过!
发表于 2012-5-11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有负责,有责任心去做公益事业的人,他或她的力理强大的不可思议
发表于 2012-5-14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2-2 22:49 , Processed in 0.0760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