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雁儿 于 2016-4-26 14:33 编辑
他为什么不来? 4月9-10的培训,结束已半月有余,麦友间二天相处的那份孩童般的无间和熟络一直在心里温暖着我,感动着我,在这要非常感谢总社提供的这次机会,让我们有了一个相互鼓励和交流的平台。 今天又看了看开开的邮件,里面有JOJO提供的培训资料,仔细的整理了一下这次培训的脉络和所讲到的方法,其实对我这个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小学生来说,这次的收获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不可思议,因为我终于得到了一个笃定,知道了近期的方向在哪里。 当我一边在码下面的文字时,一边在问自己,要这样说吗?你要这样说吗?为什么不写皆大欢喜的文字?我只是个小女子啊,可是,我又是理工女啊,理工女啊,理工女啊,哈哈哈。为和我一样有一颗晶莹小心脏的小女人得到春天的沐浴和拥抱,特做以下分隔线,小女子们可直接跃过以下分隔线内容,跳入最后一段的温情告白。补一句: 我不是标题党哦,不是哦,不是哦,真不是哦。 ——————————————————————————————————————————————————————————————————————
此为***小心脏***分隔线 当你开始阅读这句的时候,证明你也有一颗坚强而好奇的心脏。 以下有“闪电区和雷轰区”提醒大家提前带好避雷针,有被雷电击中者,还请谅解或者私下我们再讨论。 一.我的不可思议 1.科学的管理办法在基础层是相通的(不许笑) 从个人来说,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也许都已是行业的专家或熟练者,而公益事业从职业来说是兼职,我们大多是跨行业者。在北京,虽然有很多的机会去参加各种活动或学习各种的方法,但所学的都不是系统或渐进式的公益方面的理论知识,我对这方面的了解和理解是零散的,甚或是盲从的。而运用于麦田日常管理的方法更多的是我自己职业上方法的套用:搭建架构,职能分工,岗位责任,人员配备,素质和职能培养和考核,基础KPI考核制度,甚至开始做大数据的采集等,有了我想像中的一年规划,长远规划。但我不知道,这些适用于IT行业的管理办法是否适用于公益行业。而这二天的培训内容我有了一个确认,管理办法在最原始的设计时是相通,很幸运。IT行业迫于领域技术更新压力和团队管理要求,有一套自己行业完整严密的先进管理方法,而这些方法某些是可以复制的。培训课上传达给的方法在复杂性、严谨性、全面性,灵活度上,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连基础扫盲理论阶段还不及。这是我的观点之一。 比如说:自我认识、团队现状这节课的内容,我不清楚运用的分类和方法是沿用哪个学科的理论还是经验的分享,人被分成四个类,团队被分成五个阶段,对这个我只能说,只是个提醒,提醒我要知道尊重个体的差异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认识到团队的现状和我的目标在哪里,可是,下一步呢,有了认识后,如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和目标是什么,这个在课堂上没有延展。对团队的管理者来说,可能延展部份才是最需要的。这是我的观点之二。而且这个分类的文字很感性,象我这样认为四个分类里都有自己性格特征的人最后只好坐在正中间,没想到和我一样的居然还有五位。如图,正中间不知自己归属的6位,居然都是召集人。
2. 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这个得益于这次的培训,但又与培训的内容无关。在第一天上课时有被问到团队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带来的问题有三个。 这是培训者在让大家抛出问题,但最终的课程设计里并没有引导大家找出解决的方法和思路。这次比较好的一个转变是,在第二天的课程里及时的转换了授课方式,让大家互相去交流取经,预图从中撞击出火花,但这种撞击是盲目的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能有成效的概率太低了。我因为考虑到北上广团队社会和人员环境可能的相似性,特意找广州的召集人天意大叔取经,结果一个作文比赛的事情说了二天都没说完。 只是我很幸运,在培训会后经过二周的沉淀,我已经知道解决的方向和办法。 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我一方面在说培训的非专业性非系统性非理论性,一方面却又因为参与了这次的培训,当给了一个管理方法或者方向上的确认后,一下子解决了目前的好些问题,也笃定了我原来对团队的规划,甚至归正了猜想还有疑问。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我是第一次参加培训吧。哈哈。
二.建议 如果培训前看了这些培训的资料,可能会觉得:这没有什么理论性,这些内容对团队管理的可操作性太低了,更谈不上指导作用。然后就是课程中怎么没有方向性的东西。而在上课的时候引导者一直会抛出问题,然后大家又在不断的提出问题,或者不断的在收集大家的答案,最终我们会发现,其实要做的要想的,基本上我们都做了都想了,为什么结果相距甚远。 我个人觉得有二方面的原因, 1是,我看了这次培训统计的数据,从中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做麦田,我们是认真的; 2是,我们是前线的作战部队,希望后方给我们的却是实战经验。每个团队所处的地域决定了不同团队的存在环境,大后方怎么可能会有统一的答案,他们可以给方法,但就目前来看,目前提供的方法又离落地相差甚远,即非专业的理论性指导,又非实践的针对性指导,从面和度来说都不够。又再一次说明,做麦田,我们是认真的!
其实这样培训的模式发展下去大家都会很累,还是各做各最擅长的,才是最大的成功。以下是我个人的建议: 1.总社以偏重系统性理论性的为主,也可以说是教条。这种教条不是现在这样的,是需要朱健刚教授这样践行社区公益,为寻找中国社会转型的动力打开了一个空间的方向性人物。即有理论又有多年的实践,公益理念超前,最重要的是他不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他是行动派的学者,可能会带给大家更实际的收获。就算我们各团队还忙碌于各自的小天地里,我们还是可以知道外地的天地是怎么样的,大到我们可能的五年规划,十年规划方向是怎样的。小到我们每次策划的图展,项目,为什么坚持和出现问题时要如何转向。很遗憾,这次他没有讲课。 2. 听到各方评论,公益在中国目前是很滞后的一个行业,那么是否可以告诉我们,在国际上的公益组织他们是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出现过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在国内的公益现状是怎样的,未来的走向是哪里,方式是怎样的?哪怕一次只讲清楚一件事情,一个理念,我觉得会是很好的收获。 3.培训的连贯性和深度。相同岗位的人会有类似的角度和视角,这很重要,这会影响到课程的设计高度和面,建议统一培训人员,集中相同岗位的人培训。 4.安排多些交流的时间。
三.一个想法 如果有人看到了这里,你是不是会说,你还是标题党,你说的东西跟标题没关系。其实前面说的这些,为的就是说这个标题,以下是干货,哈。 培训会上听了大家提的很多的为什么,其中提得最多的为什么就是:他为什么不来?这里面有三层意思, 1是,为什么花了很多心思组织的活动,没什么人来; 2是,为什么老麦友不来了。 3是,如何吸引中产阶级或精英人士,并留下他们。 上面的第3问是我带去的问题。回来的这段时间我也在想这几个问题,我们在做公益的时候,有时候会偏重去强调公益的高尚和拔高对人的要求,而缺乏去省事自身的提高或对策划的调研,我不知道有多少团队做过志愿者的数据调查,或者说,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团队,了解大家的隐性诉求。了解自己团队的实力,最适合做什么项目,最大的潜力在哪里,大家最喜欢做的活动是什么,是否具备到达你规划的目标的实力。在快乐公益口号的呼唤下,管理团队带给普通志愿者的体验是什么,他们的提高点在哪里等等,所以我们才能知道要花好多心思策划目前大家喜欢做的活动,这个活动到底是哪个;我们才知道老麦们感兴趣的可能不是图展,是某一个项目,而你一直在做图展;我们才知道我们目前团队的设计更适合普通打工者,还是中产阶级,等等。不是不来,是他们选择了目前更适合他们的,或者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而我们没有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点,对团队未来的规划,现在的设计不是他们的菜。 这方面的数据在北京团队也没有,在年初做工作计划的时候只能凭想像,为了公益而公益,按照麦田的老三篇活动去安排,即使有更远的目标,我也不知道团队是否具有这样的潜力,所以在一月份开始了我的大数据采集工作,我真的需要更充分的了解自己和团队,了解自己的实力,数据的积累可能需要一年才有分析的价值。比如:一年中我所有的活动中,参加人数的男女比例,年龄段比例,学生、初入社会者、中产人士的比例情况,参加图展,发放,团队建设,报告会,项目组活动各类人的比例情况等等,当这些数据出来后,我对团队是属于哪种类型,适合往哪里发展会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也会知道当需要哪类人群的时候,我去哪里招募。我也能做到设计吸引某类人来参加的活动有的放矢。你也许会觉得数据分析很难,其实不需要很高深的技术,如果想简单,几张excle表格就可以搞定。而这种设计是很灵活的,可以涉及到团队人员管理,素质教育管理,培训管理,发展实力测试等等,你能想到的都可以在有数据后做出各种设计和引导。在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过程中,对其他的志愿者来说,大家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这样才是最好的状态,最自然的数据和结果。当你真正的了解自己和自己的伙伴,自己的团队的时候,很多的问题可能也会迎刃而解了。套用一句我也不记得谁说过的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因为再快的试错,也比不上“想明白了”来得更快。 ——————————————————————————————————————————————————— 此为***小心脏***分隔线 四.带回团队的 太多了,仅游戏就13个,还有做活动穿插游戏的这种方式,让大家有个调整和融和的空间; 迅速的组建了京麦的讲师团,不仅确定了团长还拉进了几位团员(在这要特别感谢武汉团队的PC,对于武汉这样大基数的团队,有更多沟通和效率的方式值得我们去学习); 还有就是我上面说的不可思议,哈。
若干年前麦田在做企业文化的时候,很多公益团队在埋头做事,当时可能被其他公益团队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可如今麦田的发展却借助企业文化蒸蒸日上。最喜欢麦田里,不问出生,不问背景,不问经历,来到麦田放下所有只为做好一件事情。是的,我们不可能统一来源,但可以统一目标,太棒了的文化。 这次的培训带给我这个小学生很多,让我理清了思路,有了方向,更多的是认识了很多可亲可敬的前辈,他们的热情,认真,责任感感染了我影响了我很多很多。
今年是京麦9周年,在这样一个动荡漂泊的北京城里,还有这样一群人,在沉重忙碌的生活压力和节奏下,在没有强势项目的带领下,推动着京麦发展至今,我的心里满满的全是对他们的敬意。 做公益,我们是认真的。 也借此文,祝京麦九周年快乐。
天,二点多了。发贴发贴。
以下是我的参访报告:(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