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京麦田 于 2016-4-18 14:32 编辑
2014年我带着公益热情加入南京团队五人组,正式开始学习麦田团队管理工作。这两年里感谢秘书处给了我三次学习机会,第一次在上海,第二、三次都是在广州。通过这三次的学习和交流,让我这个公益的门外汉,对麦田,对公益组织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和了解。虽然我不能确定这些认知一定正确,但我今天还是勇敢地写出来,公之于众,请大家给予指正。
两年来我结识了近百位麦客,和多位麦田先行者,他们的点滴感悟都成了我成长的雨露。 记得九周年时我问莫凡和江风,大城市麦田团队建设如何下手?他们告诉我再大的城市也可以从一个点做起,比如一个区,一个街道。这一指引一直是南京麦田的工作方向,我们梳理了一下南京的资源,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对我们很支持,所以所有的活动项目都集中在这个区进行。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很有效。我们南京的山区教师培训项目都依赖于这个区的优秀教师资源,每年通过这个项目,都有许多老师志愿者加入并宣传麦田。 让我开眼界的是上海的“同行”培训。在这次学习中,我见识了看很多公益组织、项目和公益界的先行者,他们对公益的追求和执着让我汗颜。广东一个做环保的公益机构注册的居然是个体户,而且还有多名专职。“公益项目”的政府采购也是以前我闻所未闻的,可见我对公益的理解是多么的狭隘,多么的幼稚。
多听是后来者学习的诀窍。这次培训老邓说:刚到深圳,麦田活动没有志愿者报名参加,他就自己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去做,慢慢地做得多了,志愿者人数也就多了起来。从这句话中我听到了两点信息。第一好的团队都是从一个人或几个人开始的,而且人少时可以干人少的活动,人多了就可以设计人多的项目。第二公益也需要积累,不可能一撮而就,是一个长跑,拼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要有完美的开场,更不能错过一路的风景。
每次学习,秘书处都会用比较轻松、快乐的方式方法。比如把人的性格分为东南西北,还有分小组、分议题讨论等等。方式方法正是需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是我们南京团队的软肋,更是我个人的软肋。我们开会、活动都缺少形式,不够轻松,每次都急于说事,到最后效果反而不好。但是依样画葫芦的学,又因个人能力的缺陷而不伦不类。因此学习和消化吸收同样重要,运用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但是不管怎么说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精华。
记得勇猛的PC讲:武汉每年都有一百四十多场活动,他们有上千人的志愿者团队,所以才能执行这么多的活动。用活动养团队,这就是武汉的志愿者团队建设的精髓。人人参与进来,让每一位志愿者都有自己的位置,都能得到成长,这样才能发展团队。然而武汉麦田的壮大也绝非偶然,是武汉历任召集人和五人组成员连续努力的成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行动才是学习的归宿。 每次参加学习、交流都是一次碰撞,都能产生火花,都能对个人和团队成长带来热量,因此只有不断碰撞才能不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