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开开是我 于 2016-1-12 13:17 编辑
低头记录,抬头继续前行 ——一线项目官员协力营回望 廖捷(开开)
基金会一线项目官员协力营,是由第七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主办,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V-Bus)协办,为回应基金会行业及整个公益生态对一线项目官员的期待而筹办的。协力营,寓意“协力共创经历”。
整个协力营分三期共15天,分别在香港、广州、北京三地学习。我这次能获选参加这期协力营,实属幸运。因为绝大部分伙伴都是来自资助型基金会、负责一线的项目(资助)工作,这是选择学员的重要考量因素。“但是麦田有麦田的经验,也许你会有自己对志愿者、项目、服务对象的看法和理解。”这是协作者——来自V-Bus的Heaven后来告诉我的。(这时候必须感谢麦田这个“大靠山”大平台啊!)于是乎,我邀请自己用积极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这一趟精彩的学习旅程。 半个月的学习和在与大家相处的时间里,使我发现了许多的宝藏。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理念,更大的公益视野:香港的贫困问题、公民社会及社区发展经验,北京外来务工人员社区互助、自治经验;学习PMD pro项目管理国际认证课程并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对协作的理念及协作者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了许多充满活力有理想有坚定的社会变革理念的朋友;度过了一段段欢乐畅谈的时光……
一、视野&理念 1、香港公民社会及贫困问题 一上来就谈这么高深大的问题,这似乎是“作死”的节奏,但做公益从来都是不怕“作”的。 香港,与大陆有着同样的文化底蕴(华人文化),但又吸纳了许多西方的文化和制度,形成了独有的香港文化,这同样体现在了公益/社会服务领域,在这一领域,他们走在了大陆的前方。 民主,是公民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在听了香港中文大学黄洪教授的课后,我才知道原来香港的民主发家历史并不长。在早年的殖民地管制时期,香港并不存在民主;到了七十年代,经历了六十年代的大暴动,以及中国政府要准备和英政府商谈回归之后,殖民地管制政策才发生了改变——开始重视民意、发展社会服务、打击贪污,香港的公民社会得以发展。经过了四五十年的发展,香港政治基本框架完善,经济发展,民间组织崛起,政府加强对社会服务的支持,公民意识和教育水平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服务生态环境,公民社会活跃。 但随着社会发展,香港新的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例如贫困悬殊加剧。也许会有人很难理解,香港是国际大都市,社会各行业发达,民众生活富足,怎么会有贫困问题。其实不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许多原有的小商户小企业受到连锁企业、大财团的冲击难以存活;香港作为国际化大城市,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第一、第二产业日渐萎缩,许多传统行业已逐渐消失了,以此谋生的群众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渠道,所以造成贫富悬殊加大。其实,贫困问题,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它包含了更多的方面:失去(学习、工作、参与)机会,失去希望,没有办法获得生活资源,歧视/被歧视等等。 以上种种,看似距离平时的工作生活较远,却是我打开视野的重要训练。放眼社会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手中的工作,坚定社会服务理念。
2、社会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这不管是在基金会与资助伙伴的关系中,还是在各机构、各项目理念中都能得到体现。 (1)Cash和Care的差别 Cash,资金、物资;care,对人的关注。Cash和Care的差别,是香港基金会发展历程中,传统互助组织和现代基金会的差别;但同样也是现在国内许多草根NGO与专业基金会的差别;再放小了,也可以是大麦田里不同分社团队之间的差别。以前麦田被喻为城市与贫困地区的搬运工,送钱送物资。但是后来有些团队逐渐发现,再多的物资也弥补不了孩子缺少的关注和陪伴。于是,麦田从搬运工的角色逐步转变成陪伴者,关注孩子们身心全方位的发展。 但也有个别团队,仍然埋头在每年为孩子们筹集了多少物资上;有时候甚至忽略了这些需求到底是谁的需求,是捐赠人想捐、志愿者想做,还是真的是孩子们的实际需求。
(2)基金会与资助伙伴之间的助力伙伴关系 这里谈的基金会与资助伙伴的关系是指资助型基金会与其所资助支持的NGO的关系,而不是基金会与捐赠人的关系,更不是基金会与项目直接的服务对象的关系。 在内地,大家以往了解到的双方的关系里面,看到的大多的只是建立在项目上的关系,要求与被要求,报告汇报反馈。双方之间常常存在着张力,或者明显的权力关系(基金会处于上层,NGO处于下层)。而香港的基金会,两者之间可以形成助力、伙伴关系。为什么重视伙伴关系,我想与他们重视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关注这一理念分不开。伙伴关系,意味着陪伴成长,没有高高在上的资助方,也没有战战兢兢的受助NGO。
(3)项目中的权利视角 我们有一个同事曾填写过乐施会的项目申请表,申请时就要求说明该项目在权利倡导方面的目标及体现,但以往我们在项目设计之时很少考虑服务对象的权利问题。参加了第一期香港的学习后,才发现这是香港公民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做社会服务项目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尤其是权利型社会组织,大陆称为倡导性社会组织)。公民权利其实是人民个体自主和自由在法律上的反映,需要国家的承诺和维护。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都是与政府制度息息相关的。社会组织在这中间为服务对象争取权利、创造机会让服务对象与政府对话,让其发声,使社会有讨论空间,对于真正解决服务对象的困境、长效满足其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区发展经验 1、重建社区网络 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讲的就是稳定的社区网络关系给社区居民带来的温暖和便利。但是,经济的发展带来社区人口的变迁,社区的贫富分化加剧,原有的社区网络受到破坏,新老居民之间也往往不再愿意构建新网络,使得人们缺乏社区归属感,社区文化、社区古迹等都难以传承、维护。在这方面,香港的圣雅各布福群会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通过旧建筑维修维护方式(石水渠街和蓝屋修护)来进行旧区重建;同时在社区内建立香港故事馆,展示社区的故事和历史,每段时间会有不同的展览主题;开展主题性的社区文化旅游,根据社区保留下来的民间智慧传统手艺等开展各类课程等方式来重建社区网络,重建居民的身份认同。
2、培力与赋权 参与式社区规划与发展,不是外请精英来管理,而是培力和赋权本社区的居民,由社区居民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平等参与及决策本社区各大小事务。例如参与社区的公园规划、社区重建、社区保育、社区经济事务等。湾仔社区的“香港故事馆”、“时分天地”、“土作坊”等项目的运营,都雇请社区里的居民,作为文化导游、当值员、店员、手工师傅等,发掘社区成员能力,增加他们对社区的参与度与投入度。 香港的社区发展理念有一条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资本为本的社区介入策略。所谓资本为本,是指转换角度,不强调社区负面问题,不以解决问题为角度介入;而是关注社区优势,充分发挥社区的资源,在资本带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社区里的居民,就是社区的重要资本。
3、社区经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区经济发展往往面临困难,所以社区经济的一个思路是如何帮助居民把花在连锁、大财团的钱用回在社区,帮助社区小商户、传统工艺人的同时,降低社区居民的生活成本。同时把文化的价值,对生态友善的价值,人与人之间的价值放入经济活动中,让经济活动变得有温度。 北京的皮村社区和香港的湾仔社区都采用了在社区内做社会企业的方式。北京工友之家做同心互惠超市,通过向社会募集富余衣物,在社区进行低价义卖,一件质量不错的羽绒服仅需要25元,极大降低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开支。香港圣雅各布福群会开的“时分天地”,其商品也是社区居民捐出来闲置生活用品,同时引进“时分券”作为社区货币,居民用在社区的服务获得时分券,时分券可以在商铺中当做货币使用;还有推广健康有机食品的“土作坊”,售卖社区自己制造有机花生糖、月饼、萝卜糕、果酱等,也可使用时分券,还为小区居民创造了工作岗位。参访的组织通过这些方式,逐渐改善基层生计,鼓励社区平等交易,增强居民间联结,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三、关于协作 1、协作理念及协作者角色的认识 “无论是社会发展的视野、还是项目管理能力;无论是聆听与沟通的能力、还是排解自己或伙伴的困境的创造力;无论对他人处境的敏感度,还是对自我状态的敏感;这种种能力素养,对于一次的学习来说也许仅是一个起步,而一个有伙伴感的团队,将会是持久成长的沃土。” 这是协力营筹备组写在学员手册前言的一段话,我觉得能一定程度上解读协作理念以及协作者的角色。在整期协力营中,协作者花了第一天一整天的时间做破冰,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还多次穿插各种活动、环节,使用各种协作工具、方式让学员间发生联系。他们让我看到协作重点有二:一是服务学习效果;二是搭建学员网络。当然,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协作相信众人的智慧,尊重每一个人,要做的是让人看见人,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协作者是支持者、协助者,就像前面说的,帮助大家“协力共创经历”。
2、协作干货 这次协力营的两位协作者大头和Heaven使用了许多协作的形式、工具,让我满心欢喜的收获了许多干货。举两个例子:其一,在协作中融入戏剧的元素,非常新鲜有趣,如吸管舞、雕塑家与泥人,根据每个人亲人朋友的形象动作排成舞蹈等等,能让学员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还能自我觉察;其二,生命故事的分享与交换,既能梳理回顾自己的生活过往,又能帮助学员理解伙伴,甚至在伙伴的故事中获得力量,获得成长。
四、意外的收获 1、关注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 在协力营与同学们交谈获得的意外收获与惊喜,完全不亚于在培训课堂中的所学。我们的交谈让我发现长期疏忽对自己的关注,关注自己的状态、情绪、身体、需求和感受。此前,我很少和自己对话,倾听身体里小人的声音。所以,我开始学习非暴力沟通,开始关注内心的感受,倾听内心的声音,关照自己的身体。
2、更开放的待人心态 先入为主往往是错误的,对此深有感触。我常常对初浅交往过的人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如果是负面的认识,我可能不会再给机会让自己深入了解对方。可是在协力营中,协作者创造了很多机会,使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认识到每个人,那些我一开始形成负面认识的人,后来让我发现了闪光点,我甚至从TA们身上收获了许多。虽然现在还是免不了有先入为主,但我不会封闭自己,不会拒绝交流,不会带着先入为主的印象否定他人。
五、我的答案 在第三期协力营的最后,协作者邀请大家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做为本届协力营的结束环节。 1、你的社会改变理念是什么? 2、你需要什么样的视角/能力? 3、你将如何修炼?
我现阶段的答案如下: 1、同理心、包容;先立已,后立人;共情与陪伴。 2、第一,剖析问题本质的视角; 第二,发展的、以人为本的视角; 第三,专业的工作技能。 3、第一,多记、多写; 第二,瑜伽,修身; 第三,学习使用工具,提高工作生活效率; 第四,在目前的工作平台上,学其所长; 第五,打开自己,时刻自我觉察。
最后补充一点陈一梅老师在第三期协力营中分享的社会改变理念——“自由”,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行为等的自由。我非常赞同,由此也可见,我的小格局与陈老师大视野的差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