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唐僧 于 2015-9-14 11:20 编辑
遂川走访回来已半月有余,但那双眼神至今让我耿耿不寐,牵萦于心——呆滞中,藏着一丝惊恐,一丝无助……
箫鸿(化名),并非我回访的学生,关于她的一切,均是从麦友转述得来。初闻她的消息,是在宾馆整理走访资料。已是凌晨三点,睡意朦胧,第一次走访的W,向我谈起走访中的见闻,进而提及她的身世,我先是一惊,看了照片,顿觉一股凉意从后背袭来: 箫鸿今年15岁,有个弟弟,原本同其他孩子一样,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五年前,父母因家庭矛盾大动干戈,父亲错手杀了母亲,而这一幕刚好让一旁的箫鸿看到。随后父亲自杀未遂,落得重残,余生将在高墙内度过。一个美好的家庭轰然倒塌,瞬间失去两个最亲的亲人,姐弟俩如风雨中的野草,独自承受着狂风暴雨的肆虐。谁也无法想象,对于亲历那一幕的姐姐,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到底留下了多大的创伤和阴影。
欣慰的是,顽强的她并未就此倒下。从随后几次物资发放的反馈表来看,她的状态也一直还好,连续几年成绩均位于班级前列,直到今年情况突变,自闭,不说话,偶有狂躁。据当地志愿者介绍,上学期在学校发生过一件事,导致她再也不愿上学,甚至中考也断然放弃。(推测起因是同学言语挑衅,发生争执,她或许还使用了工具)。
姐弟俩与奶奶、婶婶同住。此次志愿者回访,还未进门,就见她在用力扇自己的脸,一个接一个,大家很是吃惊,赶忙跑过去,女孩哭着跑向灶台一角,阴暗的光线看不清脸,只隐约见到一双略显呆滞的眼。志愿者费尽心思将她劝回房间,终于不再哭泣,但无论问什么,终究面无表情,沉默不言。大家开始分头行动,一组与奶奶谈话,或许是刚刚小孩提出要买某种东西,被奶奶训斥过,大家隐约从奶奶的眼神中看到一丝严厉。奶奶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自从学校出过事后,就把她送去精神病院治过一段时间,回来也时有犯病,会给她吃药,云云,志愿者开始感到不安。 另一组陪护箫鸿,大家通过各种努力,试图打开孩子心扉,让她感受到大家的温暖,无意中发现她写字和绘画很漂亮,便拿出纸笔,希望通过绘画与她沟通。在麦友的引导下,箫鸿终于拿起铅笔,开始描绘她的世界:
大家惊讶于这个15岁,从未学过画画的孩子,竟能将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描绘得如此细致。画中对花瓣,水纹,及月亮、云朵的倒影,描绘都非常细腻,可见她对周围事物观察非常仔细,(或者说对周围时刻保持警惕)。从她提笔那一刻,仿佛全世界都已停滞,她沉浸其中,在那里,她是一条自由自在的鱼,没有旁人的冷眼取笑,没有亲人的严厉责备,她或许很开心;但,没有父亲宽厚的大掌,没有母亲温暖的怀抱,她是那条没有“鳍”的鱼,她游得很吃力,很艰辛,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她如同凋零的花瓣…… 回访结束,大家个个心情沉重,这个15岁的姑娘承受了太多不属于她的重担,而埋藏在心底,那挥之不去的一幕,又在不断侵蚀她的心灵。若没有亲人的温暖,没有朋友的关爱,没有诉说的对象,谁也不知这瘦小的身躯还能强撑多久,那颗炸弹何时会引爆。我们都不愿看着这样一朵还未绽放的花朵,就此凋零。 在回上海的火车上,大家就开始讨论如何帮助这个女孩,我们都深知,物质的资助,对她已远远不够,她更需要专业的心理疏通和辅导,需要更多人的关心来弥补这些年缺失的父母的爱。我们都只是业余的志愿者,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束手无策,但我相信,她并不是旁人眼里的“神经病”,她只是一个将内心封闭在自己狭小空间的15岁小女孩,一条孤独的守候在那片最后属于自己的、安全的港湾中的“断鳍鱼”。她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所以不愿打开心扉。此刻,需要的正是我们温暖的双手,去化解那扇冰冻的大门,我更坚信,我们做的一切,她都能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手感知到。 箫鸿,我们都是你的鳍,让我们陪伴你,助你在波涛澎湃的大海中驰骋,遨游,我们要让你知道,你,不孤单!
后记:目前通过大家的努力,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心理辅导方面:1、已联系到上海多位知名心理专家,愿意帮助箫鸿诊断。2、已联系好遂川当地心理医生,先为她上门诊断及治疗。(在此感谢吉水麦田安之若素的帮助。)3、一些麦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绘画能力,在她原画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法,给予积极向上的引导。4、今后的治疗过程中,由遂川当地志愿者定期去小孩家中陪伴。(感谢遂川麦友的付出。)
生活照顾方面:1、走访组成员已集资为姐弟俩购置了一些新的衣物及生活用品,已发往当地。2、依据心理专家的诊断建议,开展后续治疗步骤,如还需较大费用,将筹备募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