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35|回复: 0

麦田印痕—心系桃花源(9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7 22: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晚因陪侄女作业,而重温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侄女疑惑询问是否有其事时,我不假思索用老师所教的———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一份向往回答了。但过后再想,这个答案绝对正确吗?用固有的答案束缚孩子的遐想合适吗?
就文学创作或应试教育而言,这无疑是标准答案,但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谁又能解说清楚?何况每个人都可以有想象的翅膀。正如沙翁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中地名尚在、人物也有板有眼,据说那个南阳刘子骥和陶渊明还是亲戚关系,若纯属子虚乌有,显然无法令人信服。更合理的解释或者就是作者自己的一次亲历,只不过没有那么神秘,只偏僻了一些、民风更淳朴一些,如时下远离尘埃的静谧山村。
侄女已经搭车归回了老家,留下一个问题让我空想。不知道是侄女随便一问,还是内心确有想法,反正一个教条的答案已经阻挡了一切。如今,我顺路浅思,不知道相隔的侄女可还记得她溅起的涟漪?自己也曾走过那段时光,同样的年龄里,是否也有过纯净的思维?
之所以绕进了“桃花源”,或者是更憧憬于那份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睁眼即是喧嚣追拥挤,往来便处钱财与利弊,怎不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IMG_20150811_09242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9-21 17:52 , Processed in 0.0760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