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湘西花开 于 2015-5-18 18:19 编辑
一则微信引发了我对校服的思考 ——湘西花开 5月16日,微信公众号“瑞敏儿童教育资源”的一篇文章《他们挖空心思让孩子自信,咱们却绞尽脑汁让孩子自卑》引起了我的关注。 中日校服对比 大家都知道,中国学生的校服就是“臃肿体”,完全体现不出少男少女该有的热情活泼和青春洋溢。文章从几年前南京一所学校听取学生的意见,准备一扫臃肿肥大的校服风说起,谈到了面对这种改革学生家长的担忧和抗议(韩式校服太美,家长担心由此更加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最终校方在家长的轮番轰炸下可耻的投降,孩子们却顿时哀鸿遍野。笔者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后来笔者遇见了一位日本朋友,看到中学生肥鸭一样凫过马路,于是跟他聊起了日本的校服。 那位日本友人在谈到日本校服时的回答,简直亮瞎了我的双眼。文章中是这样引语的——“我们的学校有专门的校服设计师,还会请最著名的时装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体形,设计出最漂亮的校服。”在日本,校服受到如此高的重视,是因为他们视校服为成长教育的重要元素。漂亮的校服,能够赋予孩子高度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克服自卑的天性,同时养成智性的审美眼光。这几样东西,能够让孩子长大之后,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有趣味的人,有意思的人。 麦田深度助学 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性格定型的时期。越发达的城市,学校越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和人格的塑造。而这样的教育资源,在我们山区是想都不敢想的。因此,即便是只参加过一次贫困山区助学走访的麦友,也一定会对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自卑而内向的性格印象深刻。很多人注意到了这一点,麦田也相应的提出了深度助学。 所谓深度助学,也就是不再满足于送物送钱的扶贫式助学。扶贫助学的方式,注定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走向尽头。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麦田正在探索更高层次的助学模式。终究,我们需要做的,是从“上得起学”到“上好学”的转变。“上好学”——这本是教育界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一个理念的范畴,涵括怎样培训老师,怎样培养学生,怎样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包括认知能力的提高、视野的开拓、能力的锻炼、人格的塑造等等多方面。 感谢麦田与时俱进的态度,毕竟时代需要敢于尝鲜,更需要敢于为人先。只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直到看到“瑞敏儿童教育资源”的这篇文章,我一直都将校服归为送物的扶贫式助学,未能领悟更深的含义。我想这一点很多麦麦都跟我一样有这样的认知误区,不然也就不会有南京这所学校迫于家长的压力而放弃新校服项目这则新闻了。 城乡差异 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确实需要去反思,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国校服走的是批量,韩日校服走的是定制。“校服”—— 一样的名称下展现的是截然不同的花样年华、校园文化和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城市,面对韩日,这只是校服美与丑的选择,但在我国很多贫困山区的农村,面对的首先却是有没有一套校服的问题。 在教学一线任教多年的一位老师告诉我,拥有一套校服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意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许多。首先,这体现出了公平教育,能缩减城乡学生的心理差距。其次,这是荣誉的体现。校服代表的是校园文化,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荣誉感。这看似是一句官话、套话,其实也是大实话。老师告诉我,现在都流行定班服,为什么呢?因为班服代表的是一个班级,唯一的,特有的,跟其它班级来比是差异性的存在。班服能提升一个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那么校服的作用对于校与校之间也应该是一样的。另外,老师还特别跟我强调了一点。现在都流行拼爹。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对那些特别贫困的孩子来说,一套校服也许就是他能拥有的唯一一套像样的、没有补丁的衣服。穿着校服,削弱自身在外表上的差异,这对减少这些孩子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也许能帮他们在班级中赢得更多的尊重。 结尾 孩子的心是脆弱的,他们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关爱。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基于从小的培养。发达国家,一个司机或者一个清洁工,都可以活得趾高气扬,精致得体。而我们国家,从清洁工到公务员,都哭喊自己是弱势群体。也许这种普遍的悲情,或多或少都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它摧毁了我们心灵深处的自强和自信意识。真的希望我们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爱心志愿者,都能意识到平等教育和自信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麦田的深度助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祝福麦田。相信麦田。
以上就是基于我读到的一篇文章,匆匆写下的一点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