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麦田教育基金会 于 2014-12-29 22:05 编辑
有了兴趣,学习还会难吗?
---拍照去村小
每每和朋友聊到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自己总会提到的是一些课堂上一直让我很快乐的老师。依稀记得多年以前,上初中物理课,多数的课程都是在玩仪器,制作与课程相关的手工模型。这样的过程,让知识很快得到吸收。知识的传递,并不是严肃的课堂。也可以是欢快的讨论、手工或者对话。
这次走访学校,还同其他几个公益组织的小伙伴一起去探访了黎平县龙额乡的一个非麦田项目点,这座学校目前开展的有项目有真爱梦想“梦想教室”和成长悦读的“少年派”项目。由于我们的项目“麦田少年社”与“梦想教室”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我对“梦想教室”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可惜学校由于教室不足,暂时把“梦想教室”关闭了。不过一些和“梦想教室”配套的老师教材引起了我的好奇,翻开一看让人很感觉很赞。课程的设置主要分为3个模块: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也可以理解为:认知、梦想、行动。每一个课程里面又被分成了若干课时,课程覆盖了1至9年级。麦田少年社的后期使用,我们也是一直希望有课程的配备,也一直有在尝试做一些课程的设计。翻看了“梦想课程”,课程的设置本身就很具有趣味性,比如电影片段配上道具,比如一些手工作品引入,让孩子自己动手。因为翻看了教师手册,也就和当地的老师开始聊起了实践课的话题。老师是一个40岁的中年男子,在学校主要教授语文课,也兼上一些美术和实践课。我问老师会经常用这本教材上课吗?老师说:课表排的课,我都会给孩子们上,只是也没有完全会按照教材上。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为什么呢?老师说:因为有些课程需要的道具他们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没有办法全部上。不过课程的设置对于孩子的成长还是很有帮助。比如《我是谁》系列的课程,给孩子上完后,孩子在同辈关系的处理上都有了一些变化。 “这样的课好上吗?孩子喜欢吗?”我继续问 “不算太难,又有动画看,又有玩得,孩子当然很喜欢。”老师的回答很自如。 实践课在我的记忆里,小学阶段大多都是在街上去做小卫生监督员、斑马线监督员之类的,非常无趣,特别是夏天上这样的实践课,完全就是对我们的摧残。因此,我对老师所上的实践课非常好奇,想多了解一些,就继续问了老师关于他自己会上的实践课会是什么样子的?结果老师的回答,让我很惊喜。 老师说:“说个我上课的例子,我给孩子上了一个系列课,课的名字是
《如何做天气预报》,我把课程分成了几个课时,第一节是教孩子做风向标,然后观察风向;第二节是教孩子怎么使用温度计,并观察记录。最后才让孩子根据了解的情况来表演,表演的内容就是像气象台做天气预报样的,会有孩子在讲台上做主播。” 这样的课堂,我在听老师描述的时候,都很想一起参与了。 学校中午放学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会追着成长悦读的项目人员问这问那,引起了我的好奇,通过在旁的观察,发现这是一个游戏的过程。成长悦读会在学校给孩子提供ipad,由于想使用的孩子太多,项目人员就开始通过设置任务,让孩子完成他们的任务,就可以借出使用,中午孩子追着项目人员,就是在回答问题,而项目人员会一直不停的问,为什么呢?还有呢? 项目人员设置的任务多是一些阅读故事,问的问题也是与阅读故事有关的内容,这是一个建立兴趣的过程,当孩子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教育就自然产生了。
写到这,就让我想到了在上海的AHA培训,做手工是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当我们自己动手做了一遍以后,关于设计思维的一些知识也就了解到了。当我们自己有了兴趣,知识也就产生了。那孩子呢? PS:今年走访了好多老师、学校以及一些NGO。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影响人的过程,我经常会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昨天在罗定的项目点,结束了今年的彩虹课程工作坊,有一位营员在思考教育说:教是为了不教。 当孩子自己有了兴趣,学习还是一件难的事吗?很早以前看到过一段话:大师不教。最好的老师,不是教会了学生什么,而是那些绝不试图打压、扭曲、抑制、甚至也不塑造、引导、帮助学生以使得学生学会、掌握、养成什么什么的老师,是那些用全力呵护、支持、鼓励学生自己的兴趣、个性、想象力、创造力、学习内容、研究进度的老师——此之谓“大师不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