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84|回复: 40

转载:【感悟支教】捐赠带来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0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jpg


       下午麦田计划的给孩子们送来了棉鞋、书包和文具。上个星期德馨园小学才给他们送了鞋子和笔套。其实他们送的这些东西都不是孩子们需要的,每年都会有人给他们送东西,特别是鞋子、衣服、书包、文具这类的。因为送的太多,有不少东西还在储物室里堆着。反而是学校真正需要的东西没有人捐,比如置放杂物的置物架、美术课用的颜料和纸、音乐课用的如竖笛、做手工的道具和材料、我还想要孩子们睡午觉可以用的地毛毯和被子,甚至我想要的旧衣物(用来做手工)都没有。


  一个来捐东西的志愿者提到了他感受到的一些问题:孩子们不懂感恩、不懂珍惜、甚至可能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因为当他们给孩子们发鞋子时,一个孩子说:有没有衣服、裤子?就像孩子跟爸爸要这些东西一样理直气壮、理所当然。


  然后他说包括麦田计划在内的一些资助项目也在寻找一种更好的资助方式,能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知道感恩。我觉得资助一些公共物资,而非学生的私人物品,就不会让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要学会珍惜,东西就不能多,特别是资助一些不是亟需的东西,只会让孩子们觉得会有人送东西给他们的,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其实这里并不真正缺什么东西。比如我给孩子们做的玩具,在城市里就算有钱也很难找到的,而在这里捶手可得。比如木头、竹子、做娃娃的布(用孩子们已经穿不了的衣服)。这里的资源是很丰富的,很多需要的东西都可以自己做出来。如果老师只能靠这里没有的东西才能上好课的话,那孩子们永远处于贫乏中,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身边的东西原来那么有用,也不会想到动手去做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期望着外界“好心”人士的捐赠。对于孩子不需要出任何努力便轻易得到的东西,他怎么能学会珍惜和感恩?他长大后怎么能正确理解这个世界或社会,理解为什么会有贫富贵贱?


  至于感恩,对谁感恩呢?对那些不曾谋面的资助人?这就像一个孩子拉圈的时候见到篮球在外面,饶有兴趣的把球送回家去后跟我说“你要说谢谢”一样让我感到可笑,因为那完全是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有时是应该做的事。这样说可能过于主观,这仅是我个人的感受。但我觉得相对于去谢谢那个不知道哪来的给孩子送鞋子的“好心人”(其实没有具体对象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谢谁、为什么要谢),倒不如去感谢每天陪在他们身边的、每天中午给他们做午餐的老师;不如去谢每天给他们带来那么多欢乐的玩具宝宝。其实我觉得感恩对孩子们来说是很空洞的词。孩子们只会说“谢谢”,不知道什么叫“感恩”,但他们的行为比感恩要纯粹。每周二下午体育课后我带着学前班的孩子大扫除,他们会娃娃家擦干净,然后跟我说:娃娃家擦干净了,娃娃们高兴了。经常他们看到哪个玩具没有回家,他们便会送它们回家,有时还会说:玩具没有回家它很伤心、它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伤心。孩子们富有同情心,连地上的垃圾也会把它送回家去,因为不回家的话,垃圾也会难过、孤单。我突然觉得并不需要让孩子们去谢谢那些轻而易举就帮助了他们的人,不需要培养所谓的感恩之心,更需要的是发挥他们的同情心,他们就会慢慢懂得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更明白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到对方(因为他是从自己的情感、内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的)。


  接下来几天,孩子不断地问:今天发不发衣服、发不发笔、发不发本子,或是今天有人从吉首来吗?有两个孩子还把上星期刚送给他们的笔套给我:我不要这个了。因为他们有新的了。


  麦田的月底还会再来一次,给孩子们衣服,还给学校捐赠课桌椅。都不知道社会上的这种捐赠对受助学校有多少帮助?维修课桌椅本是本地老师份内之事,但一般是学校缺什么,他直接跟捐赠的人说就行了,他不仅可以私留那些本该支出的办公经费,还会得到捐赠人额外给他的补偿(类似于接待费之类的)。他并不关心学校缺什么、学生需要什么,也经常做一些刷新我们三观的事,比如铺到一半的水泥过道、少了三分之一的月饼……这样的捐赠到底带来了什么?


      原文转于天使支教网:http://www.angeledu.org/Experience/2014/1118/2241.html#6476986-tsina-1-83499-19c7ce69d17a4e7e06c9b35cda27f75f#userconsent#

发表于 2014-11-20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可以很好的反思一下,在大环境急速变化,孩子们在物质上越来越不缺的情况下,我们继续不断地的发放各种物资,对孩子们是否是好的。而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呢?
发表于 2014-11-20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物资 孩子们还是更喜欢第二课堂
发表于 2014-11-20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得很有道理。所以,要不断改进工作思路。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很多时候需要真诚的关注他人的世界,思考您给予的是否是他人所需要的,转载一楼内容只是提出思考,麦田往后的发展,以及如何做可以发展得更好。
发表于 2014-11-20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非常好。大家会继续关注他们
发表于 2014-11-2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难过的样子
发表于 2014-11-20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思则进取。
发表于 2014-11-20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很对
发表于 2014-11-20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让人深思的文章,反应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要从孩子们的需求开始,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懂得去用爱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懂得我们的给予是为了让他们在生活过的更好
发表于 2014-11-20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思考,我说个不成熟的建议。。

    微愿望具有点穴的特点,但是琐碎,金额也不大。。

    相比较,一人一本,在图书领域有满足个体需求的照顾。。

    是不是可以扩展一下。。比如构建一个较大的选择。。

    包括200种图书,100种文体或玩具,服装鞋帽100种等等。。

    利用麦田团队多基数大的优势,各个团队可以自筹自支,物资部可以给支持。。

    这样处理,也许物资的应用性更好吧。。

     乱想胡说,各位指正。。

     关于感恩,个人觉的,低一点的期望,做公益更快乐。。

     玩笑的说,养个孩子,也不够感恩,也在继续养。。

     孩子嘛,得了爱,长大了,温暖会发芽的吧,呵呵。。
发表于 2014-11-20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物质需求重要,精神需求更重要,找出他们真正所需的,才是对的。
发表于 2014-11-20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太对了  我也遇到过文章最后说的情况
发表于 2014-11-20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放的次数多了,能感受的感恩反而是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大环境的整体情况。
孩子太小他只知道他想要什么,很多时候感恩,需要社会、老师、家人的引导。
   人活着,不仅仅只要感恩身边的人,还需要感恩曾经帮助过自己,在黑暗中给予光明的人,很多时候并不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是心安理得。
发表于 2014-11-20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感觉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肯定很年轻。虽然有不少观点不认同,但是能引发一些思索和改进倒是好事。
发表于 2014-11-20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思考,我说个不成熟的建议。。

    微愿望具有点穴的特点,但是琐碎,金额也不大。。

    相 ...
跟班 发表于 2014-11-20 16:50



   顶你后三句
发表于 2014-11-20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学习了。
发表于 2014-11-20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去纠其内因,其实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是提及了“麦田计划”,才会这么的“热”。一个很年轻的支教者发出这样的想法,已经很有想法了。
然,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有的地方是逐渐好起来的,(我们也一直希望好起来)物资便显得多了,再多就浪费了,这个时候就会变着法的想着怎么“玩”;可是以一线志愿者的眼光去观察走访发出需求的点依旧存在,(我们不能说瞎话);SO:如果连个桌子凳子都没有,难道坐在地上做剪纸涂画画么?如果连个乒乓球台都没有,难道对着墙墙打球球么?
其实,还是要先有物资,才有想法,基本尚未成熟,何谈跨前一步?!
发表于 2014-11-20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话:子非鱼。
有话:夏虫不可语冰。
有话:他人的质疑在他的立场上是有道理的。
有说:......
其实我也不知道想说什么!
发表于 2014-11-21 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湘西龙霸 于 2014-11-20 09:11 编辑

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请问以上的大家都是否清楚怎么回事??毫无知情的情况下这么长编的感慨,不觉得对此事极不负责的加以判断么???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到底在想干什么,还是需要弄清楚情况下再审查鞭抽我们自己吧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13 15:51 , Processed in 0.0857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