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正午,身穿一件橙黄色旧T恤的莫凡,领着记者走进江西萍乡一家宾馆的饭厅,厅中是一片喧闹的橙色海洋—可容200余人的大厅里挤满了与莫凡一般穿着橙色“麦服”的志愿者,众人高声谈笑,热闹非凡。莫凡拽了一下头上的鸭舌帽,掉过头来,张开双臂,对记者大声说:“看!做公益好玩吧?” 莫凡是麦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麦田计划发起人,6月中旬,他所创建的麦田在江西萍乡举办9周年年会,超过400名麦田成员前来聚会。他们穿着一色的T恤,三五成群,谈笑无忌,在萍乡闹市穿街过巷,进驻旅馆,令当地市民侧目。一名老太太忍不住在街边拉住一个麦田成员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人歪头想了一下,答道:“这不好说,我们是从全国各地来的。” 作为一个注册资金仅200万元的“小型”教育基金会,麦田的志愿者数量多得让人吃惊。其网络大本营“走过麦田”论坛有注册用户81644人,活跃志愿者 7500余人,分社团队70余个,西至新疆、东至上海、南至海南,都有麦田的团队。这群自称“麦客”的志愿者喜欢翻山越岭,到边远山区去资助学生,并拍回大量照片,在城市中开图片展。 中山大学教授朱健刚在多个场合中将麦田称作“一个神奇组织”,并曾邀请莫凡到中山大学为广东的基金会与民间组织作了一次“文化善治”的演讲,分享如何治理志愿团队。
一般而言,一个人数众多,步调一致的民间组织容易让外人心生畏惧,但麦田却是个例外。那群穿着橙色衣服的人聚在一起,不喊口号,不搞仪式,不拉人募捐,更不会喋喋不休地宣扬某种理念。他们的气质与普通市民一般无二,喜欢三三两两地寻熟人玩耍,遇到面生的“橙衣服”,会点头表示友善,但并不殷勤。而当麦田一些有名望的志愿者出现,譬如莫凡,众人会起哄欢呼,并争相与之合影。
6月里,若说有一群人与麦田的气氛相似,那就是巴西足球世界杯中各队的球迷了。基金会理事长、发起人莫凡不似这个公益机构的权威领袖,倒像是“麦田球迷协会”中的足球明星,极受欢迎,但众人并不怕他,甚至敢于对其开玩笑。
在午饭中,一名同桌的女“麦友”对莫凡说:“哎呀,老莫,你剪短头发了?”
莫凡答:“关键是剪短后是变帅了还是变丑了?” 女“麦友”说:“变帅了,我跟人说,你是我的男神。”
莫凡笑骂:“胡扯,你对你老公不是这么说的吧?”
女“麦友”扑哧一笑,说:“你别不信,我对我老公也是这么说的。”
麦田基金会处处透着草根气息。莫凡坦言:“麦田其实是一个有着基金会身份的民间公益组织。”他说完这话时停了一下,又补了一句:“但我们正在提升机构的专业性,现在,基金会已经推出了一些深度助学的项目。”
麦田在成立之初,秉承“人人参与,快乐公益”的理念,组织志愿者到山里助学,机构内少有条框束缚,基本是怎么快乐怎么来,这种轻松、低门槛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志愿者。然而,在机构发展9年之后,特别是在2010年正式注册成为基金会之后,有了拿工资的专职人员,这个公益团队有了往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需求。其中包括专业化、职业化的业务升级,也包括规范化,去领袖化的制度建设。
莫凡说:“现在,就算没有我,麦田照样可以正常运转。”
减轻领袖依赖 麦田没莫凡也行?这话估计很多人不信。 这家基金会自创建到发展壮大,处处打着莫凡个人英雄主义的烙印。2005年,莫凡在个人网站上发起“麦田计划”,为了获得资助者的信任,他自掏两万元成立“麦田保证金”,开启了这段“两万元的社会创业”。2010年,又是莫凡,率队在一次大型公益比赛中胜出,拿到了100万元的奖金,再成功筹得100万元,凑齐200万元的注册资金,这才使麦田登堂入室,迈进基金会的门槛。
在国内中小型基金会圈内,凭创始人一己之力解决问题的机构不在少数,但如麦田一样深度依赖莫凡一人的公益组织依然不多见。莫凡是麦田唯一的发起人与大额筹款人,又是麦田的形象大使与主要宣讲人,还是麦田机构文化的缔造者与形象设计者,麦田的标志、旗帜、制服、宣传海报均出自莫凡一人之手。除了不管日常事务,莫凡兼顾召开理事会、筹集行政费用、管理机构文化,还负责运作一个项目,承担着比一般基金会理事长更多的责任。
莫凡说麦田没他也行,更多是出于对现任秘书长的信任。现任秘书长网名“种子”,一个沉稳缜密的中年女子,9年前,她是第一个响应麦田计划的志愿者,如今,她代替莫凡管理着庞大的志愿队伍。莫凡固然是麦田的精神领袖,但在具体事务中,麦田内部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有问题,找种子。”
许多社会创业者在拥有一个庞大的志愿团队后,往往雄心勃勃,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但莫凡不然。身为艺术设计师的莫凡崇尚自由,不少人劝他放下工作全职经营麦田,他也不听。为了减轻自己的担子,莫凡不断地分享权力,不仅分权给种子,也分权给各分社团队与项目负责人,今年甚至开始鼓励地方分社单独注册。
莫凡说:“我就不适合做管理,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记者问他,你觉得什么是你的优势?莫凡答道:“我比较有感染力。”
莫凡的艺术感染力确实为麦田带来巨大财富。6月14日,莫凡在萍乡举办个人第110次报告会,用自己在大山里拍回的照片讲了4个助学故事,压轴的《山楂熟了》尤为感人。故事讲述莫凡与志愿者们资助一个山里女孩上学,并助其寻父、治母的经历,其事跨越9年,镜头前的女孩由豆蔻少女变作已婚妇人,初闻者无不动容。报告会刚结束,就有数名当地志愿者围着莫凡,要求加入麦田。
也许是一个意外,莫凡乐于在台前代言,而懒于参与幕后管理,使麦田逐渐出现一批富有领导才能的志愿者与职业公益人,种子便是其中之一。据莫凡说,在创业初期,种子只是他的助手,几无主见,他甚至一度不看好其接班,但如今,“种子已经长大成熟了”。
目前,麦田的管理团队正在努力建立一套民主的决策制度。在麦田于9周年的召集人会议上,数十名各分社团队与项目负责人围成3个同心圆,圆桌会议的意味十分明显。莫凡与种子并不具备发言的特权,会议也交由他人主持。当晚,莫凡与种子的发言不多,看上去,他们只是麦田的普通一员。
2011年6月16日莫凡重访云南诺邓,再一次为孩子上美术课,6年前的同月同日,麦田就在这棵树下诞生。
离不开的老莫 如今的公益环境,与莫凡创业之初已大不相同,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前,公益更多的是一种单纯、快乐的民间志愿行为,而此后,公益被披上了多种马甲,已成为名利场的一部分,公众对公益的态度,也从赞赏变成了猜疑。在此背景下,麦田的团队逆势扩张,堪称异数。
在莫凡看来,快乐是麦田的立身之本,但时至今日,若一味强调简单快乐,就无法回应来自团队内部的成长性需求。他一直希望建立一个职业化的专业助学团队,但在兼职志愿者占绝大多数的麦田里,这项改革有着不小的阻力。
6月14日,莫凡在讲完图片故事后,依惯例让观众提“尽可能尖锐”的问题,尖锐的问题不期而至,一名麦田成员问道:“请老莫回答,目前麦田有多少专职人员,他们具体领多少工资?现在有人说,麦田基金会像县委书记,麦田计划像县长,老莫你怎么看?”
莫凡怔了一下,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回应质疑,而是立即安抚专职人员:“请我们的专职人员不要在意,有质疑声音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中国的公益水平低于国外?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我们的职业公益人待遇太低。我们希望能做出精品的项目,就一定需要专业人才。”
种子是麦田第一个拿工资的专职人员,她说,麦田内部对专职人员的质疑一直存在:“他们会觉得,为什么我出钱出力做公益,你就可以拿钱?有的人甚至觉得,既然你拿了工资,你就该多受点委屈。”
职业化给麦田的公益人带来额外的压力。麦田少年社项目的专职人员,网名“圆月超人”的郑月明就迫切希望做出点成绩。他负责的麦田少年社是基金会向“深度助学”发展的拳头项目,计划通过筹建多媒体图书室,让贫困学生也能享受素质教育。为了更专业地进行推广,郑月明张罗了一个颇有技术含量的项目介绍动画,这是麦田第一个拥有推广动画的公益项目。但令郑月明很郁闷的是,目前项目组还没有独立筹款的能力,郑月明说:“目前,少年社主要依靠分社的筹款,有,但是不多,我下半年想大批量地推,但我还找不到什么筹款渠道。”
对于民间出身的公益人来说,筹款也许是最大的难题,不仅郑月明为之发愁,就是成名多时的莫凡,也没有太多资源开拓的能力。莫凡说:“我没有社会关系、没有背景,很多时候我是等着别人来找我。通常是资助人来找我,然后说,我关注麦田很久了,我想跟你见个面,这种反而比较容易筹到款。”
麦田成立9年,共筹得善款3640多万元,去年筹款840多万元,看上去不少,但绝大多数是定向捐赠,用种子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几乎每笔捐赠都有明确的受助人。而麦田为挣得公众信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提取任何管理费用,所以麦田过账的善款虽多,但在推广新项目时,却捉襟见肘。
遇此发展瓶颈,国内执行型基金会与NGO的惯例是推出商业化项目以造血,但莫凡一直对商业化有着很深的疑虑。尽管当前麦田内部已经有了很高的商业化呼声,但以莫凡为主的高层依然坚持“不冠名”的“底线”。但这个底线正在逐渐降低,目前,少年社的项目就开了口子,允许冠名。
莫凡的疑虑并非没有因由。与商业保持距离让麦田在过往9年里创造了一笔难以统计的慈善财富。志愿者们皆知麦田不盈利,因而其志愿者们无论在山里走访,还是城中募款,一应花费俱自掏腰包。麦田秘书处做过统计,一名活跃的志愿者每年山区走访的成本在3600元左右,若是以1429(麦田认证志愿者数)为基数估算,麦田去年间接创造的民间慈善财富有500多万元。
莫凡在召集人会议上对他的追随者说:“你在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会失去一些东西,有个资助人就跟我说,他关注了麦田很久,见到麦田坚持不商业化,才给了我们资助。”
饶是如此,麦田还是难以获得足够的、能自主支配的公益资本,况且,为麦田提供稳定大额资助的人非常少。据莫凡透露:“也就一两个而已”。种子坦言,目前麦田7名全职人员的薪资过于依赖个别资助人的捐赠,“风险很大。”
要额外筹集发展经费,目前的麦田还是主要依靠莫凡。莫凡为自己制定了每年100万的筹资任务,50万用于专职人员薪酬,50万用于项目。记者问他,这样的筹款额,于他而言有无难度,他答道:“很难说。目前有人固定资助,如果他不资助了,那是绝对有难度的。我们正在通过理事会想办法,去拓宽人脉,寻找资源。”
新闻来源:http://zgcf.oeeee.com/html/201407/11/10313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