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ozik 于 2014-7-4 08:32 编辑
最近有慈善家到美国做慈善午宴,引起轩然大波,褒贬不一。从绝对意义上讲,拿钱做善事,就是慈善,在法律层面上是站得住脚的。但公益慈善还有自身的伦理和法则。怎样做更符合公益伦理,可做探讨。开个小头,抛砖引玉。 一、人与人的善流。要遵守公益的本质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善的流动。公益活动的各个参与者,动机要体现公益,方式要友好良善,效果要传播爱心,关注要正向积极。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公益总得让大家舒服。如果做了好事,大家并不觉得好,人们就会怀疑,就会有不同的声音。不同声音,可存在。但出现不同声音,可尽量避免。 三、施受的逻辑。公益慈善本是高尚,但这是双方的逻辑。施者不必高调体现,大爷心态;受者不必卑微心理,嗟来之食。请尊重受益人。 四、做看的关系。做公益者心在何处,无人可知。但看者自有判断。公益自有公知。如说做的目的为别人看,那不是公益。做公益不要践踏公益。 五、方法的边界。公益的实施目的是宣导公益的关怀。公益可以商业化运作,但不能商业化目的。公益情怀涉猎甚多,有些边界自当把握。 六、理解的前提。人们需要理解公益,但前提是都从公益出发。骂大街不文明,没胸怀不可取。探讨可从公益说起,不要从局部利益说起。反对公益利益化。 七、心态的基础。中国现实的公益,如说事业化,不如说是饭碗化。大腕为了挣年薪,理论为了保名声,级别为了保利益,哪有真正的正常心态。违了公益伦理。那就这么办,关心公益的人有一个好心态,不急、不骂、不私、不搅,才有平和。 八、公益与私益。公益不是说人们不生存,做公益的人也该生活。但有一点,不要借公益之名行私益之实。如做广告、捞名声、招看点、起噱头,等等。那是私益在作怪。 九、反馈与报答。公益总是会有社会反馈的。这种反馈是要积极的,如产生的社会反馈是不良的乃至是反向的,不管如何解释说明,都脱离了公益实质。受益人是要感恩和报答的,但这是自愿的主动的,不在事前约定方法和内容,否则不是纯公益,而是某种投资和回报关系。 十、示范与引导。公益活动不以规模作唯一判断,公益示范与引导作用,对某项政策的形成和促动作用也十分重要。示范和引导的效果同样是判断公益属性标准之一。 十一、责任与胸怀。公益组织有自身生存发展问题,但存在的前提是实现某一公益目的。如果需求发生变化,市场供大于求,产生恶性竞争等,公益组织有责任自行调整、清理、规范,公益组织要有共同建设大公益环境的胸怀,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自身利益,否则与公益本质相抵触了。 十二、嫉妒与维护。同行竞争存有嫉妒,同类人群存有嫉妒,都属正常现象。但公益领域组织之间、公益专家之间要少有嫉妒,因嫉妒出破坏性言语,就直接破坏了公益。要共同维护公益话题本身的公益性、公益争论本身的公益性。 十三、职业与操守。公益职业是正常工作职业,应该得到相应的待遇。但公益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操守的特殊性,要更廉洁、更环保、更节约、更平等、更民主、更公平、更正义、更文明……等等,就是要在理念上、行为规范上处处宣扬公益、体现公益。 十四、能力与性质。做大做小是能力问题,做不做公益是认识问题。人人公益是理想状态,人人做有难度,但人人关心关注公益的风气要逐步养成。这需要公益正能量发挥,公益要透明、公正、公信。 十五、权力与公平。权力要逐步退出公益。权力的防碍,不是具体问题,而是体制问题。权力在公益中施行,违反公益。系统的、摊派的、垄断的、官员的、局部的,等等。违反公益伦理了。为什么反对权力的参与,公益只需政府的支持,不是政府的权力运作。所说公平,理念先行,有些政府官员退休之后出来做公益,应该支持。但不要再当官员,而当公益使者。公益是大家之益,不是个人私益。公益是社会之益,不是官员之益。公益最重公平。 十六、得到与益用。由于媒体的力量,一件具体的困难,可得超额的资助。受助者已得到帮助,多余的钱成了另外一个性质的探讨。不论何因,多余的钱都该用于公益。公益之得必回归于公益之用。否则是对公益的诋毁。 十七、借题与卑琐。长时间以来,公益大佬频出,理论滔滔,劝大佬们,不要接受大佬称呼,向公益低头,向公益致敬,向公益纯洁。公益如出大佬,那还是公益吗。公益首选和谐,首选公平,首选平等,首选无私,首选文明,等等。大佬们想干什么,想利用公益抬自身吗,想捞取个人利益吗,那还是公益人吗?公益按伦理说,只能去做,不可私心取占。请自觉。由于私利占有大佬之称,占有资源优势,占有金钱利益?这不是公益。公益情怀,不得卑琐。 十八、宽容与探索。公益之事千条万种,公益之象万紫千红。只要是公益之心之事,都当可探讨。不要容不下人,搁不下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就不是公益了,那是狭隘。要探索不同的公益之路,探索不同的公益理念,探索不同的公益之心。 十九、媒体人与良心。媒体关心公益本属正常。但有一条,是关心公益,还是别的想法。有个别号称媒体人的人,以骂公益为出头点儿,到处要挟公益组织,到处难为公益活动,到处无中生有。如此现象,不是公益做法。社会良善是有良心共举。欺负社会的人,挑逗公益的事,社会也会有公平。 二十、专家与底线。近几年专家频出说话。但要有底线。一不可和自己利益关联,二不可为出钱者说话,三不可不知胡说。 供探讨。 ——转自 新浪公益:子研论道 与大家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