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151|回复: 34

[推荐] 2007年1月湖北麦田英山走访总结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6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1月湖北麦田英山走访总结报告    

走访时间:07.1.19-07.1.21

走访地点: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草盘镇、雷店镇、杨柳镇

走访目的:调查贫困学生、代课教师、麦田寻梦

走访人员:棱角222、鱼某人、杨姐、余智、妮子、飞行、美丽、威威、虫子、麦饼、阿业、月亮天使   

参与走访志愿者共12人,社会人士5人,学生7人,来自湖北武汉(8人)、黄冈(3人)、英山(1人)三地,于19号晚全部到达英山县城。

WORD版本 k1YPI9I2.rar (9.79 KB, 下载次数: 86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具体行程:

19号晚上7点黄冈3人抵达英山,先期准备走访路线的安排。武汉8人晚上10点抵达,吃完饭后立即投入准备会中。会议由棱角主持,主要内容包括走访注意事项、走访要求、表格填写及拍照要求、分组等,持续到12点多。会议确定第二天分为四组,三组去草盘镇,另一组由鱼某人带队去雷店,并确定早上7点集合出发。会后集中把带来的礼品分好。

20号早840,棱角带队小组9人到达草盘中学,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分为4小组,妮子、余智、棱角、虫子分别带队,由老师骑摩托带路。另一队由鱼某人带队对雷店镇进行走访,由雷店镇的一位女书记用吉普车带我们去的,主要去了两个村子。当地的走访学生是有村支书领着去的年,走访一位代课教师。下午5点,鱼某人带队安全抵达住宿地点。晚上7点所有人返回英山县城,一起去余智家吃饭。晚上9点回到宾馆开会讨论并整理资料。具体过程:每小组由负责人汇报所走访孩子的家庭情况,然后说明自己的想法,大家提问,然后集体表决。最后分4种情况:建议资助,不建议资助,建议继续关注,建议特例上报。同时简单对第一天情况做了小结,强调集合准时以及走访态度,并确定早上7点准时集合,还是分4组,组间队员相互交叉,便于大家熟悉。会议持续到晚1145

21号早73012人及余智的爸爸一起开赴杨柳中学,到后分组行动,余智带队到雷店,剩下的鱼某人、虫子、棱角分别带队。于中午1点返程抵达县城,边吃饭边分析资料。最后分别坐330(黄冈)和340(武汉)的车离开英山,晚上8点全部安全到家。

二、英山简介:

英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鄂皖交界处。东北与安徽省的岳西、太湖、霍山、金寨四县毗邻,西南与湖北的罗田、浠水、蕲春三县接壤。全县版图面积1449平方公里,辖38镇,309个行政村。总人口405万人。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贫困山区县,1986年被国家确定为重点贫困县,1987年被国家确定为对外开放县,2001年再次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仍为国家级贫困县。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走访总结:

此次为湖北麦田组织的第一次较大型走访活动,整个组织过程基本成功。

1、前期准备工作:本次的活动英山前期工作达到要求,所有人员在19号当天都已经安全抵达英山,并于21号下午顺利返回。

1)活动总负责人棱角前期写出了较详细的走访安排,参与走访人员事前均有深入学习,所需装备准备齐全,准备会主持较成功;

2)大山守望者(余智):学生资料收集较齐全,且对推荐的学生已做了初步选择,基本符合重大变故致贫,学校均派遣教师带队,且住宿安排到位,走访路线安排;

3)黄冈地区及武汉地区出发负责人棱角及妮子带队各自安全抵达英山县城;

4)后勤协调茧负责前期统计参与走访人员的身份证号码及走访文本资料,到位;

5)礼物负责人鱼某人和黄先生为孩子准备了本子、笔及书包,武汉的月亮天使为孩子准备了本子、笔及零食,妮子也带去了部分的本子跟笔及食品,到位;

6Fond替走访成员均购买了短期保险。

2、走访的交流方面:

1)本次活动每组由组长负责自己的走访活动,有问题随时讨论随时联络。本次安排的组长,根据自己介绍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确认的,分组情况做到男女搭配,按各自特长分配。

2)每次走访不仅要自己的交流,而且做到了从侧面了解情况。

3)没有意外事情发生。

4)每组的组长在走访结束后提交本次走访活动小组的走访报告。

3、决定资助学生:

1)这次应该说我么是一个新的尝试,以前走访的都是大面积的绝对贫困的,而这次要相对好些,但是在贫富差距比较的地方就更显眼。为了避免一些个案失误的发生,我们所有的学生全部是集体通过,不是由小组通过的,也就是小组人员先确认值得推荐的,然后在开会时候把基本情况说出来,接受大家的质疑,陈述理由,集体投票通过。

2)对于本走访的人全部否认资助的,直接不纳入讨论范围;如果没有获得最少半数以上的通过,就将被否决掉

3)为了不让学生失去一个机会,我们对于有争议的两个,作为特例上报助学部,由他们决定。

4)最后决定分种情况。通过确认建议资助报助学部的;直接否决掉的;这次不建议资助,但要关注的;特殊情况不能确认,要上报助学部处理的

4、对于大家有争议的情况作为特例上报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做法。

5、处理裙带关系:这次基本没有,本来还怕把一些不合乎要求的随便推荐,这次我们感觉基本没出现这情况,老师们很负责,也很卖力,感谢老师们。

6、后期的处理:资料及时的完成,照片及时的输入了电脑,并整理成文件夹的形式了。后期的资料整理基本完成,将陆续传个助学部门。

7、保险:安排十分得当。

8、总结:每小组在按时完成自己的总结报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6 16:42:0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活动缺陷以及建议:

1、当地学校:学校及教师对麦田计划没有初步的认识,不清楚麦田计划的性质,不清楚此行的目的及基本操作原则,有误解要求做宣传推广学校声望及走访必得到资助;

建议:(1)三月发放资助款之前要准备好详细的麦田宣传材料,留专门的时间跟学校校长等负责人员进行沟通,就一些细节方面的合作详细洽谈;

2、走访:此次走访参与人员仅棱角一人之前参与过走访,到达英山县城后才开会强调走访注意事项、表格填写等问题,因此会议时间持续较长;会议时没有强调各自会议记录,对走访的流程不熟悉,第一天走访采集资料有遗漏;前期收集推荐学生资料时未统一格式,一些基本资料是后续补全的;走访前未安排填写基本信息。

建议:(1)以后走访请武汉地区组织负责人及黄冈地区组织负责人统一在车上交代走访注意事项、表格填写及拍照等要求,到达英山县城后安排分组、分发礼物、强调走访流程等,控制会议不超过半小时,让走访人员充分休息;(2)各组组长最好全体成员手边准备一个简单的注意事项及走访流程,也可事前打印到时分发;(3)前期收集推荐学生资料时尽量统一格式,请学校提供校长及电话、学校电话、学生班主任及电话、学生及家长姓名、家庭具体地址以及基本的贫困原因说明;(4)走访前晚根据学校提供的资料,先行填写走访表的基本信息。

3、组织人员:从这次的人员构成来说,不是很理想。共12人,而社会人士才5人,这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走访的实际效果,虽然说走访的结果很满意,但是学生和家长交流的时候还是很缺乏社会的经验,有时候不能从话语中判断出语言的真实程度,这就会为有的时候家长谎言埋下了一个隐患。有的时候既要从带队的老师口中了解情况,也要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还有从邻居家中侧面了解,所以判断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一方面,学生的经济会制约着走访活动的进行。

建议:以后的走访需要更多的社会人员的参与。这就要求在宣传上多注意这方面的要求,也注意采集有意愿人的电话。以后的分组配备最好做到每一小组有一社会人士带队,且对麦田的流程有一定的熟悉。

2、组织时间:整体的时间来说,显现比较的仓促,如果说人员更加多点,走访也许会显得更加从容点,这次的资料都是在仓促中整理的,有的没有填写完整。虽然走访人员自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但是并没有从用书面的文字表达出来。19号晚上10点抵达后,紧接着有是开会一直持续到快一点,而第二天又是6点多起床。在第二天的时候晚上开会研究资料,又是到12点,早上又是6点多,而21号中午资料是边吃饭边整理的。所以说时间问题值得注意,而且志愿者们也太辛苦了。

建议:在下一次的活动中,休息是首要注意的问题,要按时完成整理资料,宁愿少走访也要把资料做好。另外以后的资料进行组长会议通过就行,减少成员都为了讨论孩子的资助问题浪费休息时间。

3、拍照的要求:都达到了要求,但是走访的人员要注意的就是,走访的时候要注意的是除了孩子的照片外,还有拍些志愿者风采的照片也是对我们的一个宣传,这也有利于有些志愿者的回忆。

4、资助的进一步核实:等准备资助的完成后,建议大家可以把资助学生的名字输到电脑查询,看是否出现该地区的孩子被社会或者政府资助情况,进一步保证我们资料的真实性。

五、后期安排:

1、等这次资助孩子确认后,我们将安排时间把这次没被资助的孩子资料汇总,资料也入库,给每个学校的老师发一个公函,对于家庭情况确实贫困,但是又没被资助的,我们将安排时间进行再次走访。

23月份的时候我们将安排一次发放资助款,并外加走访活动。对于学校的反馈情况我们将进一步走访。

4、暑假的安排情况我们再做安排。

发表于 2007-1-26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详细,学习!有沙发坐[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6 22:34:3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30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发表于 2007-1-31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hao~

发表于 2007-2-3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英山的助学调查,与朋友们共勉。

一条长路(大别山助学行)

 

这是一个计划了近半年的助学调查,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期进行,在得到去成都出差的机会后,很惬意的将调查安排在返程的时间里。于是调查-------

 

从成都出发

 

2006919下午,在成都机场茶座整理着7名高中生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委托朋友在大别山寻找的,朋友算半个商人,大别山是他的故乡,选择大别山是因为那里依然是国家贫困地区,重要的是有可靠的朋友,可以降低成本减小风险。(如同到贵州的册亨望谟,也是因了朋友的方便)

 

 

晚上945,在武汉天河机场见到等候多时的汪老(朋友的父亲),此前,他们已经驱车170公里来到机场。955,黄师傅驾驶捷达轿车,夜幕中赶往湖北英山县。从成都到武汉用了一个半小时,从武汉到英山县城却用了3个小时。凌晨一点。坐在英山县的街头小吃摊,汪老的侄子从睡梦中醒来,一起陪着吃面,同时计划了明天的行程(确切的说是天亮以后的行程),以及我23日从武汉返程的火车票。

 

躺在床上,心里多少有点不踏实。一晚上的路程,从蜀都赶到鄂东,天亮再赶往罗田县,有种快节奏的感怀。

发表于 2007-2-3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天:

 

迈进胜利镇

 

优美的自然环境

 

50年前的住所

去小鹏的家比较远,从罗田县城到胜利镇  ,从胜利镇到陈家畈有一大段是土山路,路很窄,只能容一辆车行使,若两辆车在路上相遇,将无法通行,我称之为双向单行道。车停在了不能再往前走的地方,我、汪老、YYPLS开始步行进山。天气很热,大概在32度的样子,路旁大树很少,感觉不到树荫的凉爽,与几天前在九寨沟里的温度相比是两重天地。今年,大别山区遭遇干旱,虽没有重庆严重,却一样对庄稼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时干旱仍在持续。经过的邮亭寺水库,仅剩了库底的一小片水洼。路边的小块田地里,受灾的黄豆、芝麻正忍受着干渴。我们大约走了20分钟后,小鹏说山那边就是他家了,绕过了山头,又出现一个山头,还好,他家在第二个山脚下,我们到家后,家人热情的端来了洗脸水(饮水还没有受影响)。在大别山区,如同湖北大多数农村,把自然形成的聚居村落称作塆子,村子由几个塆子组成,大的塆子二三十户人,小的只有两户人家,这个塆子住着5户人家。他家的困难有以下几点:一是交通闭塞,学生回家要步行2个小时才能坐上交通车(一段土路不通车,一段山路只能靠走);二是农田少(人均8分田)、农作物收入低,今年受干旱影响较常年更低,部分田地绝收;三是母亲打工时右手致残(医药费由工厂支付),不能干农活,父亲只能在家照顾家庭(原来一起在杭州打工)。母亲曾经做过六次手术,实施了两次全麻,导致医药性神经病,去年和今年发病两次。

孩子的父母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堂屋往里是老人的住处,老人的厨房里使用的是“吊罐”,是传统的做饭取暖用具,50年前,大别山区基本已不再使用,这家的原始风貌连当地的汪老都感到惊奇,他说你看到的是我们最原始的生活风貌,回到汪老家里后,他还向亲人新奇的介绍。这样的厨具,我在一年前贵州调查时见到过,已不足奇。这家人的布置,也注明了与世隔绝的距离。(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孩子父母的打工则直接感受了外面的世界)

 

观察房屋时,见到奶奶正在摆弄桑参,汪老是英山有名的养蚕专家,看见孩子奶奶养的蚕时,指出了二龄蚕密度太大的不当之处,以及如何提高蚕丝产量的方法,还向我介绍蚕的四龄期,以及养蚕的技巧。

 

这家人的贫困刚刚开始,因为去年母亲致残,父亲还在打工。今后父亲打工收入将很难获得。他家目前没有外债,孩子从初中起便在罗田县城读书(共花费3万元),成绩一直很优秀。有一个好的方面,孩子的一个叔叔、一个姑姑都是罗田县城的教师,多少能提供一些帮助。妹妹在杭州打工,去年寄回2000元钱。我们确定资助标准时会考虑这一因素。

 

小鹏的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由于在半路晕车,中午在胜利镇的午饭他基本没吃,到家后他脸色一直不好。他匆匆吃了点母亲做的饭后,我给全家合影,在大山的背景里,学生一直是平静的面容,父母的脸上略带微笑。

 

出山的路上

 

汪老告诉我大别山有三宝:树炼油、蜂酿蜜、蚕吐丝。树是指的木子树和油桐树,木子树炼的油,一种可以制作蜡烛,一种可以食用;油桐树可以连桐油,这个,贵州很多。于是想起在贵州时,油桐花开的样子,此时,眼前大别山的油桐已经结果了。只是因为看见过油桐花的美丽,待听到《寂寞沙洲冷》里的那句:白色油桐风中纷飞,也就喜欢了那歌的旋律。人这种高级动物,很容易被简单的东西打动,你觉得呢?

 

崎岖的山路上,蚂蚱飞飞跳跳地经过脚下,黑的、黄的大大的蝴蝶相互追逐,一层一层的紫色花柱风中摇动,怪异的知了还在叫着夏天,的确天还很热,但秋天已渐渐露脸,偶尔一棵树的叶子,已是红叶,煞是好看。

 

出了山,又走向另一条进山路,走进另一个孩子的世界。

 

 

发表于 2007-2-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水晶更金贵的优秀生

 

去小鹏的家是在绕山走,而去小李的家则是翻山越岭。车停在一不能跨越的土沟处,我们三人开始翻越山岭。

 

这一处的干旱更严重些,有的芝麻已经枯死,红薯的枝蔓叶小枝瘦,地下的根茎必然是不能成形,这样的红薯是做不出喷香的烤地瓜的。丰硕的地瓜枝蔓应该是四处疯长,叶大而浓绿,还记得儿时跟随三姨到地里,定时翻动枝蔓,让叶子轮番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地瓜的产量。路边的板栗树上还有青青的毛刺果,小李告诉我这种没有果实,成熟的已经采摘了,因为干旱有的就无法结果。

有几段山路坡度稍大,汪老一直穿的皮鞋,65岁的年纪真是难为他了。小李走得很轻松,我其次,汪老在最后面。我们在等候汪老的时候,他竟发现了一块水晶石。水晶石是山头上顺水流下来的,汪老判定此处一定有水晶矿。细看,水晶发育成熟,规整六边形,至少有几十条水晶柱,若仔细加工,价钱会很好,拍照留记。

 

小李的父亲在他4年级时去世了,母亲2001年开始到上海打工,最近两年没有回家过年(去年9月回家过一次,带会来上学的钱)。小李还有一个弟弟上初中,也是住宿生。两个人的学费、生活费一年大约6000元,全靠母亲一个人在外打工维持(母亲2005年在上海曾经车祸受伤住院10几天)。2亩地租给别人种,在当地,田地租给别人种主要目的是避免田地荒芜,一旦杂草丛生,再种庄稼就缺乏了营养。所以宁可不要钱也请别人帮着按农时耕种。2000年父亲生病时借的钱(叔叔的)至今未还。几个叔叔的孩子也在上学,亲戚方面没有援助能力。年迈的爷爷奶奶说起往事很伤心,说两个孩子由他们养了5年,对孩子的母亲没有提到一句话。奶奶执意要给我们炒瓜子,在大别山有个待客的习惯,来客人要上一盘新炒的瓜子,给客人吃生的不礼貌。在起身的时候,腰部不适,汪老扶了一把。这样的对话中,汪老一直鼓励说:孩子很争气。

 

 

小李拿钥匙打开自己的家门,看着冷清的灶台,想象着放假时两兄弟自己照顾自己的情形,汪老在路上重复了好几篇:这娃太可怜!我看到门板上有几个字写得很苍劲:独笑人间、李伟。是小李写的,落的弟弟的名字。少年时便感受人间冷暖,作为哥哥的他,还要求弟弟笑对人间,我无法理解其中的滋味。

 

孩子最难忘的一件事是:拿到罗田一中的录取通知书但没有学费,校领导宽限缴学费期限。当问及母亲的对兄弟俩的希望和要求时,小李讲母亲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让她失望就可以了。对这句话,汪老再次对我提起时,感叹不已。

 

我们离开时,爷爷奶奶不住的道谢,一起望着我们远去。走到捡水晶石的地方,我说那块水晶石呢?汪老说放在家里了没拿。我们让小李给奶奶打电话,收起保存好。不几步,我也发现一块水晶石,品质较前一块差一截,也给了小李。

 

山里真的有宝,不仅有水晶,还有小李一样的优秀生。

 

(第一天行程最远,不算山路,来回约200公里。这一天预定了武昌至青岛的车票,由于邻近黄金周,车票紧张,23日返回的计划被延时,订到的是24日下午的车票)

发表于 2007-2-3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天:21日(行程约120公里)

 

添加资助名额

 

早饭是在英山宾馆吃的,饭桌上,黄师傅说有一个贫困学生在英山一中(英山县最高学府),问能不能找人资助。我把三个条件重复了一遍:家庭特困(家在农村)、学习优秀、品行良好。说好如果时间来得及就到家里看看。

 

按计划我们先来到科文中学,与两名学生的老师见面交流。因其紧邻英山一中,便来到校长办公室了解黄师傅提到的那位学生。(汪老曾经到英山一中寻找贫困生资料,但两次均未见到校长,此前未能获得资料)。

 

王校长40多岁的样子,很热情。听说我们的来意后,随手拿起他的工作记录本,让我们看他记录的贫困学生情况。这是部分高二高三的贫困学生,得到了学校每学期500元的资助。王校长反复的说:我们这里贫困生多的是,越是贫困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很优秀,他们知道上学是最好的出路。校长对贫困生的情况很关注,随后,他叫来两名高一贫困学生,这两名学生的家庭情况他大概了解,很放心的推荐给我们。校长提出能不能多增加一些救助名额。因为返程延时,多给了我一天的时间,于是与汪老商定可以再增加35名,回到胜利油田可以慢慢来寻找资助人。对于最后能资助多少人?资助额会有多少?我心底并不清楚。

 

就这样,学校安排团委段书记选定贫困生名单,我们明天上午碰面,进行资料填写和家访工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从英山一中到小郑(科文中学)的家中,我们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由于司机黄师傅身体不适,驾车的事交给了我。英山的路虽然全是山路,但路也分好坏。一是柏油路,县道比较平坦,很好跑,乡村道上上下下左转右转,也算好跑;二是土山路,沟坎不均,路窄坡陡,不好走。对于开车走山路,集中精力慢速前进,我还能对付。跑了一上午的山路,起初还有些担心的汪老,最后倒夸奖我开车很稳。

 

小郑家的土坯房里空荡荡的,(邻居家的土墙已经倾斜,如果倒坍便危及他家的房屋)。父母是一对憨实的夫妻,2003年,他家被评为纳税模范户。我们一进屋,母亲便忙着炒瓜子。父母的身体状况较差,父亲稍好一些。操劳的农民多是这样的,也许是几年前大儿子因心脏病去世,更添了老人的忧愁,也许是小儿子高昂的学费压弯了老人的脊背,在交谈中,他们的笑容掩盖不住苦涩的表情。家里有几分茶园,只是出卖未加工的鲜茶,赚一点工夫钱(500元)。尽管身体不好,但是没有钱请工种地,两老人还得日复一日的劳作2亩水稻小麦,只换得自用的粮食而已。孩子在学校年级排名第三,是学校一本培养对象。由于是民办学校,学校对优秀贫困生给予了扶助,每月资助该生100元生活费。有一位肖老师,见他很多天没有吃菜,便带他到家里吃一顿饭,或者给他几十元的生活费,渡过难关。(本学期学费还没有交)

 

朴实的母亲炒了两大盘子黑瓜子,放在凳子上,并热情的催让我们。我则大口喝着渐温的茶水。那两天的气温一直是32度左右,多数山路没有大的树木遮蔽,如同那些干渴的田地,我们的嗓子也很干燥,于是,到每一家,我都大口喝着茶水,并看着炒好的瓜籽。有时候,感觉到家庭的困苦无依时,也端起茶缸,低头掩饰自己的泪眶。临走,母亲说到了吃饭的点了,吃了饭再走吧,提出要杀一只家养的鸡。汪老坚定地拒绝了,说和孩子一起到家吃饭,路上还有司机(及另一学生)在等着。我们又在感谢的言词和眼光中出山。

 

中午在汪老家里吃饭,懂事的小郑分别敬了我和汪老一杯啤酒,表示感谢。言谈举止间,孩子很渴望与我们交流,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

 

孤儿的家

 

去小斌的家,校长有些不解:家里连人都没有。言外之意没有去的必要。

 

其实,坚持走到每个家庭,只是为了消除横隔在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用家访让资助者放心。如果有人会为此而增加了资助的热情,则是意外收获了。

 

2001年父亲冠心病去世,20065月母亲脑溢血去世,他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已成家,他与哥哥姐姐同母异父。母亲死后,田地租给别人免费耕种了。小斌听说镇里有孤儿救助金,但还没有得到,也不知道找谁去问。考入英山一中后,本来是720报到的他,由于没有学费便暂时待在家里,后来王校长免了他的学费,让其入学。姐姐嫁在县城无工作,假期里,他最常去的是姐姐的家里。二哥的家也在县城,常年在上海打工。对小斌经济上帮助最大的是他的大哥(入赘人家),在县工行工作,每月供他200元生活费。

 

站在他家门前,孤凄冷青,蜘蛛网网住了窗棂。他没有带钥匙,在门外拍照时,突然感觉自己很多余,我的所为是不是不经意间触痛了他的心灵,他没说,也没有别的表现,似乎一切都很平静。

 

我们在小斌叔叔的家里稍坐,了解到他的叔叔家有4个孩子,生活负担也很重。小斌很少来他家。

 

清秀书生模样的小斌,在班级里排名第五,准备读理科(春节后分班)。他在作文里写到:我11岁时,家庭遭受巨大变故我知道了生活的艰辛,更体会了做穷人的滋味,我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一定要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发表于 2007-2-3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涨易退山溪水

 

去小斌家的路,一直伴着一条山溪水。哗哗的流水,葱郁的青草,还有被流水冲刷了许多年的山石,都落在了眼中。我问汪老水大的时候一定很壮观吧,汪老指着几块巨石,你看那些冲刷的痕迹,就是大水流下的,又随即出口:易涨易退山溪水。山里的水,来得快,退得也快。

 

回程,仔细看大翅膀的黑蝴蝶,飞绕着山花起舞。田埂上的一棵大树,红叶渐显。在山里的日子,时时处处感受着优美的环境,又同时被困苦的家庭击中。交错的感觉伴着我,一直在路上。

 

顺着水的流向,我们出山。这条路,若是小斌来走,他要步行10公里,到达对面的山脚,再等候交通车(小面的),40公里的路到学校。我们所走访的学生,大多数要步行12个小时出山,再坐交通车到校。有时我走在学生的背后,拍下他们走出大山的样子,想他们走出穷山沟的希望,走出大山,不仅仅是几小时的路程,更多的是艰辛的生活,穷苦的孩子尤甚。前天(102日)接到贵州卢校长的电话,志愿者们一起资助的小明即将从安龙师范毕业了,12月份回校注册拿毕业证,资助可以停止了。他说:小明外出打工去了,我希望他能回到家乡帮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教育家乡的小孩子,不知道他怎么想的。通话结束,思考我们资助的目的。因为孩子穷,学习好,所以资助。至于未来,那是每个人追求的自由。我们所想要的,只是他在有能力的时候,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足矣。让一个见过外面世界的年轻人,再回到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大山里,忍受两年每月领取100多元报酬的山区教师生活(再决定能否转正),这也不合常理吧。尽管他曾说要到家乡教书,尽管我也愿意看到这样的“典型事例”(我或多或少被政治性道德异化了)。如同遵循那“易涨易退山溪水”的自然规律,我们还是顺应社会规律的好,小明或者小斌,都不例外。

 

女人支撑的家

 

去小陈的家,我们颇费了一番周折。从小斌的家离开,大约50分钟后,我们赶到了小陈家。因为从学校离开时,捷达轿车只能坐上两名学生,车子可以开到小陈的村里,便没有带上他回家。到了才知道很麻烦,一个塆子一个塆子的村落,我们只好不停的打听,路上的人说他的父亲刚还在这乱跑呢(父亲原为老师,已患精神病10多年),最后到达老屋时,母亲到山里干农活去了,谈话是汪老和他的邻人之间进行的。对于湖北方言,慢一点我还能听懂,快了,就不懂了。汪老与邻居交谈几句便告诉我内容,就这样了解到,他48岁的父亲患精神病10几年了,为治病花了不少钱,农村最常用的迷信方法都使用了,虽说是疾病乱投医,可也是省钱的方式。为此请了风水先生看宅院,所谓宅院,只是一栋土坯房而已。风水讲家里不幸(父亲的两个哥哥还是单身汉,与他们同一栋房子,不能自足)是因为风水不好。为此,他家买了另一处土坯房住人。而生活上的养猪养鸡晒粮食等农活,还在老屋。村里很多人都安装了有线电视入户,他们家因没有钱交月租,未安装。父亲住院、做迷信用去不少钱。邻人讲一个女人支撑着家,很劳累,很可怜,值得帮助。值得参考的是:父亲每月有1000元的病退金,这在农村算是大数目了。

 

最后,我们也没有见到他的父母,但是情况基本清楚了。在家访结束后的夜晚,我与汪老商量资助金的标准时,把小陈定为三等金标准。

发表于 2007-2-3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天:22日(行程100公里)

 

鸡叫起床的早晨

 

住在汪老家里,安静舒适。那几天,早上是最舒服的。鸡叫起床,泉水洗漱。院子里有一颗桂花树,桂花清香沁人心脾,还有罗汉松、银杏、梅花、茶花。屋后即是小山,山坡上有一兰花园,几百棵兰花自然生长。高大的芭蕉树,笔挺的青竹林,被我惊动的小松鼠,三五下从树梢不见了踪影。

 

早饭后,我们做交通车来到县城,经过南河大桥时,忽见水中一绿洲,黑石青草之上,两只青色水牛,一立一卧。一白鹭悠然立于水牛背脊,另一白鹭立于青草中,河水安静的流淌。迅速用相机拍下,经液晶屏观看,俨然一幅水墨画,非常绝妙。次日,又经过大桥,仅有绿洲,再无生物,索然无味。

 

到一中要经过英山县毕生广场,毕升北宋时出生在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初为印刷铺工人,发明活字印刷术,1051年逝世,与其妻李妙音合葬于今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因为那里没有受资助学生,无缘拜谒。在湖北英山,出了很多知名的当代作家,乡村中文人颇多,如汪老,家中藏书很多,写得一手毛笔小楷,十分工整。当年印刷术发达,文化图书事业一定也不逊色。

 

英山一中校园植有桂花树,读书声与桂花香,伴着南河水,在山凹里回绕,是一处宝地。王校长介绍到,全校120亩,建筑面积25960平米,固定资产3100万元。有51个教学班,学生3484人,学费、杂费每学期1000元,学生月生活费约150200元。今年有344人考入了一类本科。受华师大资助的学生20名,每生每期受助200-500元不等,个别学生得到1000元资助。

 

两个孩子上学的家庭

 

对于两个或多个孩子上学的农村家庭,负担是很重的,只有打工才能勉强维持。小维是这样,第一天讲的小李和第四天走到的小杜也是如此。

 

小维的家离学校不是很远,步行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后,2元的车费就到了。这一处的山重重叠叠,待到她家,大约路过七重山峦。车是王校长提供的奥迪,不适合走山路,司机师傅几次下车搬开并不太大的石头,还是有一处蹭了地盘。15公里路,开车用了30分钟。

 

小维的父亲在杭州打工8年了,每年有3500元左右的纯收入,每年的6月父亲会回家帮助做一些农活,今年没有回来。父亲的身体状况一般,04年做过一次阑尾手术。家中的农活全由母亲来做,劳累是避免不了的,然而母亲患上了椎间盘突出症,每年的药费需1000元左右,听说到武汉做手术需要2万多元,没敢去。女儿每期费用约2000元,儿子上小学住宿,每期也要近千元,上学致贫、生病致贫,集中在了这家人身上。母亲从娘家借了1万元的债务,尚未归还。全家主要指望父亲在外打工的收入,负担沉重。父亲的弟弟30多了还没有成家,不打工的时候,与他家同住土坯老屋。满墙的奖状、简陋的老屋给我的印象很深。期间,汪老热心的向她介绍了一处治病的诊所,那里的药管用而且便宜,手术不能确定前只好药物治疗了。

 

小维是个活泼的孩子,只是看到父亲打工的艰辛、母亲的劳累心里很难受。在回程的路上,她说同村有两个姐妹,姐姐大学已经毕业,现在外打工;妹妹也考上了大学,因没有学费没能入校,后外出打工,两年了一直没有音信,不知身在何处。我听后无语,也许小维想听我说句什么,也许只是让我听听乡村学子的艰难命运。这种上不起学的局面,仅仅是近十年内发生的事情。体制?机制?人?哪里出了问题呢?

发表于 2007-2-3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招牌下的贫困

 

小甜的家在一片茶园之中,茶园是湖北省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按汪老的说法来头很大,是省科协、省财政厅与县科协、县财政局联办的。立了一个大牌子,还建了一架荷兰风车,看上去很美。而实际情况是,原来这里的农民都有庄稼地,粮食自己没有问题。省里县里一声令下,所有田地改种茶树,现在小甜家每年种茶收入3000元。为此他们付出了如下代价:一是粮食、蔬菜必须靠从市场上购买,最低水平每年1500元以上花费;二是强令农户盖起两层小楼,以展示农民“富裕”的生活,小甜家的楼总共花了近4万元分多次建成,门脸是砖,后墙还是一面土坯,另一户人家门脸是白色马赛克,屋顶还是青瓦。美丽的招牌、整齐的茶园、强令下的楼房、有地无粮的生活集中体现在这个示范基地上,有人为此升官发财、有人为此受苦买单。

 

小甜的父亲患骨质增生,不能外出打工,在家的附近打些零工。母亲患有心脏病、高血压4年了,在谈及身体疾病时,忍不住流出眼泪,并说:再困难我们也不能提(上面也不让提)。小甜的姐姐刚刚出嫁,此前曾经做肿瘤手术花费1000元。

 

在学校填写调查表时,小甜便忍不住落泪,在家里又忍不住哭泣,让人伤心。她在“最难忘的一件事”一栏写到:初中时,有一次学校在困难时给了60元钱,让我终生难忘。她最盼望的是:家里人都健康,自己能吃上一次生日蛋糕。

 

让我想到贵州的一位小学生写得最难忘的事:交学费时没有钱,父亲出去一趟没有借到钱,好心的同学帮她先垫上了,让她终生难忘。几十元钱,就能让一个学生终生难忘,贫苦程度可想而知。贵州荣庆的小学生没有人过生日,大人也不过,温饱都成问题,何谈庆祝生日。而小甜的企盼,对于我们身边的孩子,实在是一件平常事。走向幸福的路程,每个人的距离都不一样,有时候是天壤之别。

发表于 2007-2-3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回来了

 

我们在路上遇见了小满的父亲,他正担着粮食去加工。放下担子后带我们一起回家,在村头,邻人高兴的说:状元回来了、状元回来了。

 

这是非常凄苦的一家人。他家在村子里是单姓、仅此一姓(到小满是三代单传),单姓在农村意味着容易受人欺负,特别是缺乏公正的村干部时,情况会更糟。事实也是如此。小满的爷爷中风3年不能自理,04年去世,奶奶体弱多病,母亲聋哑残疾,父亲因患脑膜炎变得迟钝。汪老干了44年的村支书,对这种情况的家庭救助政策很清楚。小满是独生子女,应该有奖励,实际没有。家庭低保应该是每月60元(年720元),实际得到每年120元。目前欠亲家药费900元,为奶奶治病欠小满姨夫3000元。家里上年死了一头猪,汪老说这样的家庭丢不起!还是看看孩子写的作文吧:《我有一个梦想》(照原文敲入):

 

我阅读父亲已有十几个春秋了,父亲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自从开始读这本书,我便蕴藏着一个梦,一直编织到现在,我梦想有一天,我能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他的锄头,对他说:“爸,一切有我了!”

也许,我的父亲在别人的眼中的确是个无能的人,我母亲是个又聋又哑又有神经病的人,奶奶常年病魔缠身而没钱给她治病。他自己大字不识一个,看电视还要请别人当翻译,又瘦又矮又有病。然而,在我的眼中,父亲就是一本让我心中充满爱,让我身边充满爱,指导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的一部举世无双的名著。

父亲小时候,灾害连年,爷爷奶奶也都是老实没多大本事的人,父亲就在饥饿和寒冷中挣扎长大。他9岁的时候,一场急性脑膜炎县协夺去了他的生命,自此以后,原先机灵聪明的他变得愚笨和迟钝了,而且耳朵也有些聋了。他只念了半年书,就被集体中恶狠的大队队长拉回家,给集体放又高又大的牛。那时父亲还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奶奶还有病。这样不满15岁的父亲就被当作劳力和爷爷一起辛苦劳作。他还曾代替爷爷去修白莲河水库,忍受非人的折磨还险些丧命。(我们在家访另一学生时路过白莲河水库,水库修建时汪老当时任村会计,曾前往水库工地送饭。1958年的冬天,天寒地冻,为了赶进度,提高民工热情,无耻的指挥者让年轻的民工“赤膊上阵”,数九寒天里光着膀子干活,为此,有人得病、有人致残、有人死亡。汪老说太摧残人性了,他看不下去,连夜返回了自己村,再也没上工地。)父亲就在这饱受饥饿、病寒中成长大的。

两个叔叔很小时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三个姑姑长大后也出嫁了,而父亲却老找不到对象。父亲结婚5年后才有了我,那时父亲已31岁了,我出生后,父亲说干活也有劲了。

那时,爷爷奶奶都还很健康,多少能帮帮爸爸,妈妈帮忙种田养蚕,闲时帮人家摘茶叶,爸爸在村砖厂里有一两千元钱,虽说想比别人我家依旧在贫困的泥潭里挣扎,毕竟过得去,爸爸说那已是地主的生活了。

就这样平稳的过了几年,别人都纷纷谋新路富起来了,父亲依旧守着那几亩田地,守在砖厂里,守着一家老小。此后的每一天都是对父亲严峻的考验,我家就在别人纷纷走向富裕的时候,在贫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爷爷早年劳动过度积成慢性中风,让病魔折磨整整4年,奶奶的一只眼睛也失明了,摔成了骨折,还有肠炎、胃病,但她一直都忍着这一切帮爸爸烧饭办菜。母亲什么也不懂,每天早上洗我们三人的衣服,然后太阳老高才去摘茶叶,大热天12点多还不知回家,下午天黑也不知回家。父亲每天很早就起床了,他先要割草给牛或送到山上放,又要忙田地、到砖厂。晚上很晚才回家,特别是农忙时节,爸爸有时一直干到深夜,肩膀上都被磨出了血。然而,母亲神经病老发,对爷爷奶奶发疯,父亲都的默默地忍受。

2004年,爷爷带着痛苦和希望结束了他的一生,他带给我们不止悲伤。塆里有人在爷爷的葬礼上撒了茶叶末(迷信讲这对死者和生者都是十分不利的),父亲默默地流着泪,奶奶和那家吵了起来,父亲忍不下这口气,打了那人一巴掌。那人竟告我家的状,说我父亲把她打成轻伤。在庄严的法庭上,父亲面对法官、面对所谓的证人沉默着,因为这是不需要语言来表达的。但法律是公正的,整个充满着爱和善良的,判了我父亲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爷爷病情突然加重时,我还在学校里,父亲怕耽误我的学习,一直都没告诉我,以及爷爷去世后所带来的问题,我还是很久后才从别人口里得知的。家里发生的事情父亲从没跟我说,他从不说他的辛苦、家里怎样缺钱。他从来没拖欠我一分钱的学费和生活费。每次我回家他都准备得好好的,听说有时候是从东家西家借钱的,而他从不跟我说。每次我回家,父亲总是高高兴兴地,告诫我好好学习,不要压力太大,抛开一切。我也默记着。

父亲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也不能读懂的书。但我依旧编织着这个梦,我一定会努力的,请看2008年,我一定会满载而归的。爸再坚持一会儿,这个梦就会实现了。(作文结束)

 

从我们一进屋,母亲便忙着炒瓜子,直到我们离开时,执意要我们带上,汪老说不要辜负了她一片心意,我亦同感。小满有点神经衰落,经常睡不好觉,稚嫩的肩膀怎会没有压力呢?临走,我为他们拍了合影。

 

待我们与学生分别后,汪老才说:这家太苦了,我是一个见不得悲伤的人(是指自己很痛苦),这样的家庭再遇上不公正的村干部,就更不好过了。引用董磊明对湖北农村的一篇调查报道题目“村将不村”来概括该村,实不为过。

发表于 2007-2-3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天:23日(行程150公里)

 

爽朗的贫困生

 

小段是我们见到的最爽朗的贫困生,而且学习优秀,上次考试年级排名第一。

 

我与汪老分析他的家庭时,差点将他否定。他填写了父亲还有两个姐姐都在打工,于是想家庭应该不算困难,而实际情况是姐姐已经出嫁(调查表设计产生的误差),父亲打零工,且患有矽肺病。

 

从学校到他家大约40公里的路程,车子照样停在不能前进的地方,我们开始步行,茶园中的小路是我曾经想象过的美丽景象,不过没有一种合适的心情配合脚步。有几栋漂亮的两层小楼在塆子里显得很亮丽(大别山区的两层小楼很多,乍一看给人蛮富裕的感觉,当然这无法代表大多数人都很富裕)。有几个人正在一个小型石材厂加工石料,磨起的石粉淡淡的包裹了他们,没有一个人带有防护用具,最简单的口罩也没有,他们不可避免的患有矽肺病,这也是隧道工、石料场工人易患的职业病,在中国142种职业病中,这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

 

他家有一个明显的标志,门楣之上斑驳的白灰墙上,印有毛主席像,虽然已近30年,仍然很清晰的样子。让我想起在山东庆云灌溉站的混凝土五角星,同行的志愿者也带着好奇的眼光。或许是因为感到了一种沧桑,或许是因为看见彼时与此时的差异,让人无法忘记。

 

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好几个学生提到的梦想。小段是这样说的:“你们歇歇吧,一切有我了”。因为小段是超生,被罚款1000元,还被拉走了一头猪。这些往事是小段的作文里提到的。因为三个孩子都上学,负担不起学费,在一次母亲借钱未果后,决定让大姐辍学。喜欢读书的大姐为此闭门两天,伤心流泪(现已出嫁)。二姐上初三时,也主动辍学外出打工,现在广州服装厂,去年寄回2000元,两年春节没有回家了。庆云团委的小张曾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他家就是这样。父亲在石料场,被砸掉了一根脚趾,患有矽肺病;母亲从楼上跌落,造成脑震荡,时常头晕(他家今年医药费2000元)。我深知矽肺病的厉害,询问他父亲能不能换个工作。汪老在一旁解释,他这样的情况只能找这种没人愿意干的工作了,这样的家庭只能等到小段参加工作后才能回头。在回程的山路上,遇上工作回来的父亲,以坚实地大山为背景,我给父子俩合影,一个是支柱,一个是希望。这样的家庭,能持有一个爽朗的心境,为他高兴。

发表于 2007-2-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强的一家人

 

去小黄家的路还算平坦,不料被堆放的预制块(楼板)挡住了车子,步行30分钟到家后,已是1220了。

 

母亲一个人在家,父亲和姐姐都在深圳打工。这家人的困难主要在小黄身上,一是学费,更重要的是他患有糖尿病,去年在武汉人民医院住院半个月,花费7000元(为治病3年共花费了2万多元)。出院后,买回了70元一针的“诺和灵”,小黄自己学会了打针。为了保存针药,家里特地买了一台小冰箱。

 

坐在屋子里,母亲看到儿子的鞋子都烂了,说不是有一双球鞋吗,有点责备的口气。孩子穿一双布拖鞋,右脚的鞋子快挂不住脚了。而母亲自己的衣服还不如孩子,鞋子有洞,裤子膝盖有洞,衬衣有裂口。家里的地全靠母亲一个人耕种,比如打田埂,是男人干的活,为省下请工的钱,母亲自己来干。母亲说:“就这样我们没有跟学校要一分钱的补助。孩子很苦,回来跟我说,很想吃一碗肉丝面,要2元钱,没有钱,不能吃。”(小黄把生活费压到了最低限度,每月110元钱)

 

母亲的身体也不好,说起自己的身体时,母亲的话深深刺痛了我:“娃病了,要治。我们老了不治了,死了算了。”尽管母亲很劳累,但是田地少(1亩),粮食不够吃,要从市场上买一部分。每年父亲会寄回5000多元钱,姐姐寄回1000多元,目前还欠信用社贷款3000元。

 

小黄的学习很好,高一时曾考得年级第一,现在年级第15名。他盼望能考上好大学,让父母高兴,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回到县城,坐在饭馆里,已近下午两点,大家都已经饿了。我与汪老的面条里有很多牛肉,全让给了小黄和小段,两名学生吃了一顿平常不舍得吃的饭菜,我们心里也多了点安慰。

 

组合家庭的幸与不幸

 

小云和弟弟同母异父,亲生父亲在他7岁时外出,杳无音信,母亲提出了离婚(办离婚用了一年时间),嫁入现在的家庭。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爷爷左手残疾,奶奶神志不清,父亲的哥哥至今没能成家。母亲说他爸爸人很好,对两个孩子都一样,自己不舍得买一件衣服。父亲县城做建筑小工(每天28元)或帮别人做农活(每天20元),年打工收入3500元左右。母亲身体多病,颈椎骨质增生、肾结石、还有轻微脑血栓。没有钱住院做手术,一天一天的挨着,厉害了就吃些药。

 

说起孩子,母亲既骄傲又犯愁。小云四年级时就拿了28张奖状,考上一中后,母亲说邻居家有的孩子打工一年就7000元,你也去打工吧,小云坚持要上学,说以后让妈妈吃香的喝辣的。父亲很坚决,不管怎样要攻小云上大学。入学时,凑不够钱,家里卖了一头大猪。为了省钱,小云中午饭在小姨家吃(小姨在学校对面住),母亲定期给小姨送一些大米。今天本来要去送米,听说我们来,就等在了家里。母亲讲昨天晚上听说有人要资助孩子上学,晚上高兴得一个多小时没有睡着。我们,只能扶一把,仅此而已。

 

母亲反复的说:我也不求啥,这个家只要对孩子好就行;我们来了,这个家也才像个家。这算是一件幸事吧。

发表于 2007-2-3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三才子

 

小杜的家庭也是组合家庭,父亲3个孩子加上母亲2个孩子,共有五个孩子。一个已出嫁,一个在城关做服务员,三个在读高中,全在重点中学――英山一中。如果这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上学,或者两个,他的父亲还应付得了,三个人便意味着:学费每年7000元,生活费每月700元。每年最低1.4万的费用,一般的家庭是无能为力的。母亲的身体不好,父亲顺手提出一兜子药来,去年药费约2000元。今年城关打工的女儿,肺炎住院用去2000元。孩子的爷爷中风卧床不起,老人治病的钱全是父亲的弟弟拿的(父亲共兄妹7人)。父亲有一农用车,靠在附近跑运输来支撑家庭。有次上学的姐妹俩一起回家,要交600元钱,父亲没钱,只好连夜去借。现父亲欠兄妹的钱有1.4万。

 

小杜是个美丽聪明的女孩,在回家的路上让我说山东方言听,只是我说的不地道。她在班里排名第6,学习优秀。汪老告诉我,在家里谈话时,提到他去世的父亲,小杜突然在另一个屋里哭了起来(忍着声音),汪老坐的位置恰好看到,立即停止了话题。去年,他父亲生前的好友托关系向学校申请了480元的一次补助。在最盼望的事情一栏,唯有她这样写到:考上好大学,将来回报帮助过我的人。

 

我们走访,触动了很多孩子的伤心事,男孩子没有表现在脸上,女孩子则很明显。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令我心里不忍的。

 

 

发表于 2007-2-3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内题外的话:

 

四天的路程里,家访了16个学生,个个情况属实,经济能力略有区别。还有一些想到的、必须说的话写在下面。

 

一位援朝将士的辛酸

 

这是一个与助学无关的故事。

 

23日下午520,我们来到一位贫困生的家庭,小安的爷爷家里。小安的父亲曾经是民办教师,患精神病12年了,天天四处游荡。母亲去年与父亲离婚,孩子的抚养就落在了71岁的爷爷身上。

 

小安的爷爷1956年入伍,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军。1960年退伍后回村,任村大队书记,2001年退休。退伍后,军人补贴先后从每月10元、15元、20元、40元增加到现在的60元,原来当村支书时有一份保险,每月40元保险费。现在每月补助标准100元。71岁的老人身板还算硬朗,自己耕种庄稼,粮食基本自给。因为孙子上学,加上患精神病的儿子吃药,老人从信用社共贷款2万元,至今无法偿还。毫无道理的是:由于老人的补助从信用社领取,信用社却以偿还贷款利息为由,扣押了老人的补助,致使军人补助和保险费到不了老人的手中。英山是一个革命老区,老人是抗美援朝的老兵,遭受这样的待遇,让人愤慨。而且,老人是2000年英山县的农村干部十大标兵。为了帮儿子申请困难补助,老人跑了教育局,教育局出了证明推向民政局,结果一分钱也没有申请到。说起这事,老人直摇头。今年七一,县里来慰问老人送来500元钱。当这些事情叠加在一起后,我想起网上流行的那个乞讨的志愿老兵。这混乱的世界让我更加迷茫。

 

汪老说:没有办法,真的没有办法。当老人不行了,孩子就没着落了。

发表于 2007-2-3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汪老

 

四天里,汪老陪我走进每一个家庭,对调查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仅是因为他熟知民情,兼做翻译,更因为他有一颗充满正义和善良的心灵。每次调查结束,他都帮我分析学生家庭状况,提出自己的建议。63岁的老人,让我敬佩。

 

关于资助

 

每个人都有一个资助的标准或者初衷,或者是无名的原因。而我最接近于:面对这些无助的人,不能背过脸去,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关于成绩  关于温暖

 

在调查的16个学生中,有4个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只能考取三本或高职。这4名学生的家庭又是特别贫困(3个单亲、一个近似孤儿)。我对他们的取舍,很难作出一个合乎众人标准的决定。尽管我最初告知要成绩优秀的学生,但善良的汪老还是怀有一种希望的心情,推荐了他们。22日下午走访了其中两个学生家庭,24日下午走访了另两个家庭。

其中一个学生的家长(单亲家庭)握着我的手说:即使没有钱,光来看看我们,就感谢了。另一个学生的哥哥(在秦皇岛上大学)来电话表示了同样的意愿。这是我未曾预料的。他们需要一种外界的温暖,一种平时需要而未得到的感情。这不仅仅是钱的事情。也不仅仅是经济贫困的人,不仅仅在农村和山区。那些孤寡老人、那些临终的灵魂,都需要一种温暖吧。还有无数的人都需要一个善良的环境吧。把话题推给看这些文字的你,我不再收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9-25 03:25 , Processed in 0.0853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