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麦友都看过跟班的长篇大论,叶子和大家一样,有时会看的头疼,但是我知道,能码这么多字,得经历多猛烈的一场场头脑风暴,累死多少个脑细胞?理论是实践的导航,是决定行动的方向,要不我们高举某某理论这么多年,手都酸了还不敢放下呢。 我研究了一下跟小班同志的帖子,总结归纳了下部分跟小班同志的理论,那些看不懂原帖的人可参照本帖,本帖是叶子菲个人对跟小班理论的理解,不代表其他人的理解,有不同理解者欢迎拍砖探讨——跟小班若觉得叶子菲曲解了您原有的意思,请私下找我喝茶。 关于山区助学的理论: http://bbs2.mowo.cn/viewthread.php?tid=136205&highlight= 一、提倡成立资助区的志愿者团队,助学款就近发放,降低走访、发放成本。 二、资助区多为贫困山区,若志愿者团队不好建立,建议附近团队走访、资助独立完成。方便资助人就近看望自己资助的孩子。 关于基层团队建设的理论: http://bbs2.mowo.cn/viewthread.php?tid=127196&highlight= http://bbs2.mowo.cn/thread-70569-1-1.html 一、除5人组之外,建议增设一个开放式的活动组。 作为阶段运营的常设机构。任何人(包括召集人、五人组、基层麦友)都可以申请出任活动组的组长,可以独自也可以和其他任何人一起,在下一季度组织1-3次活动。给予活动组组长,组织本次活动应有的管理权和决策权。(申请、物资支持、账号等等事宜,当然以遵守麦田规则为准)。让活动组的组长、副组长,成为一小阶段时间内,本团队的运营中心,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支柱麦友。活动组扩大化,有利于固定化的召集人和五人组这个现行组织架构,有充沛的人力替代和人力储备。 二、开放式的活动组织权。
召集人也罢、五人小组也罢,视角必定受限制。把活动建议权、组织权开放出来(在申请之后啊。呵呵),给团队中坚力量和新麦广阔的展示空间,既有利于让团队管理者站在普通一员的视角看待其他成员,也减轻了管理者的负担,更为团队管理权顺利移交奠定接班顺序考核。 三、
麦田的基层团队首先要确认活动节奏。
节奏感是我们每个人都习惯的,活动节奏可以定为每周一次、两周一次、三周一次、四周一次,都可以。确定节奏是大事,参与决策的人越多越好。节奏不适当,人多活动少会散,人少活动多会烦。有了节奏就有了月份计划和全年计划。比如确定了本月搞两次活动,早早的确定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麦友也好筹措时间。活动时间有时要修改,通知最好有提前量。在活动节奏和月份计划的前提下,新团队尝试规划年度计划就成为可能。年度计划也可以修改,但总比没有大目标强得多。 四、五人小组会议和扩大会议。
召集人和五人小组总要确定个节奏开个会,一个月一次到一季度一次都可以,大家沟通思想、修正计划、修正方向、解决临时性问题等等。干部之间有矛盾,就可能造成队内形成严重的派系争论。在这个基础上找些经常参加活动的,开个扩大性的茶话会,把召集人和五人小组的意见说出来,也听听大家的建议,总是好事。 五、临时替补制度。
召集人也罢、五人小组也罢,谁都有可能临时有事,一次甚至一段时间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有可能的情况下,团队内要确认召集人替补顺序(有1-3个替补召集人),五人小组成员要确认替补者(有1-2人为佳)。日常就把全套工作手把手的教下去(加强早期预防性培训),在关键人物参与受限制的情况下,不至于影响团队运营。 六、平时的友谊积累是团队非常重要的储备资产,化解矛盾必须以有储备资产为前提,没交情就没能量解决什么矛盾。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