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447|回复: 40

记录自己所看的,释然自己所见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圆月超人 于 2013-2-6 13:35 编辑

2012年,我去到十堰市竹山县柳林乡走访。
麦田计划的走访是大家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因为在这个活动里,我们可以深入山区,见到很多不一样的人和风景。柳林乡是所有到竹山麦友心中的一个神秘之地,因为它的山够远够深。4月份跟着朵妈去,一路上穿过峰回路转的神农架,秀色可餐的大九湖,农村自然而明亮多彩的颜色,给很多志愿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当然,风景越美的地方,走访也越艰难。当时我们走访的一个小孩子家就在学校后面不远的山上,但山路异常的崎岖湿滑,正好赶上几天阴雨连绵,山路上的草木上面都是露水,走过打在裤子上,全都湿了。孩子姓白,因为去家里的路不好走,所以带我们上山,我问他家在哪里,他说,走到那边的石头边上,看到一个电视塔,再往前走就到了。但到了孩子家以后,我才知道到石头边上也只是路一半的位置,而后面的路又湿又滑,山路窄又半面悬空。
到了孩子家,见到他爸爸,一个很瘦弱的中年男人,个子很小,头发有点秃,眼神总是给人透露着茫茫然的感觉,他穿一件不太合身大夹克,里面套一个袖口破烂的西装。当时我们就在孩子破旧的房子门口做访谈,孩子爸爸身体不好,曾经受过伤,年初的时候尝试到江苏打工,只能当半个劳力用,因此赚的钱也不多。可做了没多长时间,由于孩子妈妈有点神经症,有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理,所以他爸爸工作了不久,又不得不回到家里面。我问小白同学,你喜欢在学校吃饭还是在家里吃饭,他说喜欢在学校,问他在家里的时候吃什么,他说会有白米饭还有苞谷,而菜就是豌豆。

其实孩子家很破旧了,我们通过问他爸爸,知道这个房子是用家里的水田和邻居换的,他们家的房子在边上,已经是危房,但这个邻居家的房子,也是破旧不堪,开了很多“天窗”。看到孩子和他父母生存的环境,都让我们很吃惊,虽然见过很多困难的家庭,但是还很少见到这样频临在住无所,食无物情况下的人家。但是,为了能表现整个家庭的现状,我还是要问出些数据,把表填上。
走访经验丰富的麦友知道,所谓表格,其实也很难反应出一个家庭的情况,也只有走访经验丰富的麦友,才能通过这个表格的数字联想出这个家庭的情况。而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我是很难拼出什么数字的,因为这样的家庭基本没什么收成,也没什么收入,更没什么开销。一年700斤发霉的玉米,村上低保发的100斤大米,一个杂草丛生的菜地,孩子妈妈看病吃药,我们也无从知道是什么东西支持着这个家庭的运转。
但我还是要问,问孩子爸爸,你赚了多少钱,怎么花的?花在哪里?没搞清楚家里怎么吃粮食,还要问,一个月要吃多少大米,吃多少苞谷……农民对于自己的经济状况总是没什么认识,当我问完各种各样的数据以后,就发现收入和支出对不太上,于是我们在一个问题上停住了,为了搞清楚,我从各种角度提醒孩子父亲,你还有其他收入么?全年的各种生活细节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就好像一把刀,把包裹在这个家庭外面的层层尊严一点点的卸掉。在轮番的追问下,孩子爸爸哭了,他说自己没本事,也没办法,只是寄予希望小孩子,希望他能读书、能健康的成长。
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在孩子眼里强壮的父亲,在一点点被外人的询问下,被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我不知道他的眼泪是因为歉疚还是因为羞愧又或者是因为伤心,但在那一刹那,我意识到自己的丑陋。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志愿者,也有困难的家庭的孩子、父母、亲戚。在生活中,我们也遇见过很多各种各样的人。其实每一天我们的头脑、眼睛、耳朵,都在记录,而我们的表情、眼神、语言、语气,都在向对方输出着很多信息,作为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或者“志愿工作”这件事情的人,我们只是在关注头脑、眼睛、耳朵的记录,而忽略了表情、眼神、语言、语气的反馈。
在面对小白父亲的时候,我已经走过云南、四川、河南、湖北、安徽很多地方的大山,以为自己很注重自己的态度和语气,但是却忘了,实际上这样的调查本身,就在透露着一种怜悯,但是就算刻意除去怜悯,你刨根问底的精神,也在不断提醒着对方,他的身份,在这场对话里他的角色。

在对话背后,我常常在想,这些人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的帮助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呢?去河南乡村的时候,看到一个绝望的家庭,一个体弱的奶奶,带着一对年幼的兄妹,孩子对家庭的绝境是无知的,但是奶奶见到我们,悲伤的哭泣,绝望的倾诉,让我们都在担忧,这一对孩子,又将如何长大?可我们做得了什么?再抛开这些,我们的到来,对这个家庭,又意味着什么?
理性告诉我,不能想太多,做想做的事,做能做的事,而我们做的一切也仅仅是自己的爱好而已,与他人无关。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我渐渐觉得,与其问自己能带来什么改变?不如只是默默做最简单的事情,记录,并思考。其实或许我当时本不需要问这个父亲这么多问题,四处看看他们家的房子,拉着他聊聊家常,问问邻居他们家生活的状况……而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加入到这场对话里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在麦田里我也看得太多,看到家庭就送油送米、拉着孩子抱而泣之、教育孩子读好书别像父母那样没出息、要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太多太多自己执着的想法,完全没有把交流的对方当成一个独立的人。

突然间我觉得自己像一名记者,想客观的还原事实——这还是在读柴静的新书时候想到的,她的书上市伊始,我并没在意,可是当它摆在桌子上的时候,我还是自己走过去把它打开,饶有兴趣的一页页去阅读。没想到书中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那个流泪的父亲,开始坐立不安,非要写篇文章才能释怀。这本新书叫做《看见》,书名让我很有共鸣,每个人都在成长中在观察,在看,而所,却大不相同。

看是一个过程,见是另外一个过程,看是一个动作,见是一种认识。
我相信我所看的都是真实的,它们透过照片、录像、确凿的文字录音记录着,但我所见的,融合了我的经验,对人武断的判断、误解、主观臆想以及莫名其妙的偏见,比如穷孩子总是可怜的,可怜的人总是善良的,善良的人不会做恶,恶人不会有好心肠等等,可是贫穷、可怜、单良、恶、好心这些词语,我们又怎么认识,又怎么定义呢?当我们看到一个家庭贫穷的时候,有人会解读出环境恶劣,有人会解读出教育问题,有人会解读出家长懒惰,大家会去争论,但就某一方面来说,我们不能得出任何结论,又或者我们根本就没法给出结论,一切结论都是片面的。怀抱一种对真相绝望的态度,我们学会了沉默,学会了记录。

人们所见都不同,也不能要求大家都一样,但是却都能去看,有时候我安慰自己,认识总是片面的,所谓“见”可能毫无意义,但是“看”却不会作假,它把事情的一部分真实呈现出来,可以拿去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
看而无见,是一件任何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事件转过我们的脑海,就已经在记忆中沾染上咸咸的海腥味,但不执着于自己的认识是唯一正确想法,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也许一切的东西也就这样吧,总有什么自己能做有自己不能做的,可我们做的结果、带来的改变并不重要,做一件事情,就仅仅是做而已。

看见,看见,我们可以告诉大家的,也仅仅是看到的东西而已。
那个哭泣的父亲,那对无助的兄妹,会记录在我的内心,当然我也知道,我所见的,只是经过自己加工事实的一面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2 +3 收起 理由
乖乖兔0824 + 2
沉风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2-2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后我被感动了
发表于 2013-2-2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眼里进沙了
发表于 2013-2-2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超人的思想很深刻哦,学习了!
发表于 2013-2-2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我哭了
发表于 2013-2-2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资助与不资助的边缘,表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面对绝对化的情景,变通似乎可以走向制度化。。。。
发表于 2013-2-2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
发表于 2013-2-2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看多了心就“麻木”了,就该思考我们现在的调查是不是可以更人性化点点呢?尽量多从我们资助对像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多去尊重一下他们的感受。我们的确做的事也是给资助人负责,但是我们更应该对被资助人负责!
发表于 2013-2-2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访都会遇到的,去年的走访,今年的回访都遇到孩子的家长忍不住流出来的泪水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资助与不资助的边缘,表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面对绝对化的情景,变通似乎可以走向制度化。。 ...
跟班 发表于 2013-2-2 15:17



   表格一样的填,走访一样的走,不同人走访相同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表格的信息已经是最简化的内容了,关键是能反映真实可信的事实吧。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访都会遇到的,去年的走访,今年的回访都遇到孩子的家长忍不住流出来的泪水
雨茩 发表于 2013-2-2 16:55



   走访是个快乐的事情,为什么要流下泪水呢?能够带给资助对象安慰和信心,比单纯的金钱上资助可能更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后我被感动了
什邡—小鱼妹 发表于 2013-2-2 14:27



   有这么感人啊……
发表于 2013-2-2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你的新浪博文中已拜读过,因为被感动,才加入你。
发表于 2013-2-2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跟班


    有些时候,其实表格也是空,我喜欢拍照,就因为是眼见为实,其实,眼见的也未必是实。

    到我这个年龄的人,可能围着家里转一圈,大致也知道这家经济怎么样。

    走访的时候,有的时候问的太明白也是一种伤害。谁愿意你去揭家里的伤疤呢。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你的新浪博文中已拜读过,因为被感动,才加入你。
马麦佑 发表于 2013-2-2 19:20



   修改了一下,谢谢关注哈!
发表于 2013-2-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每一天我们的头脑、眼睛、耳朵,都在记录,而我们的表情、眼神、语言、语气,都在像对方输出着很多信息,作为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或者“志愿工作”这件事情的人,我们只是在关注头脑、眼睛、耳朵的记录,而忽略了表情、眼神、语言、语气的反馈。
-----------
我们记录了,我们刨根问底了,我们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有时候触痛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痛点所产生的影响真的不见得是我们的帮助能否弥补的,不过现实有太多的无奈,我们该如何,也许真得只能默默地记录自己的真实所见而已...
发表于 2013-2-2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同感,“有的时候问得太明白也是一种伤害”,很少人愿意外人来揭自己的“底”,所以这样对我们一线走访的麦友的要求就更高了。走访前的培训这一必修课每个麦友都要好好地上,而且还要自觉总结,临场应变能力要求高,把握客观数据,靠数据和照片反映情况;还要注意彼此主观上的度,保证被走访人家的尊严,才有家长放心,麦友安心。
不过刚刚参加活动的麦友也不要太担心,与老麦友相互交流可以认识更多。呵呵,卖关子了。大家多多交流。
发表于 2013-2-2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情况确实如此,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助学走访及资料收集的方式,才能继伤不到贫困孩子及家人,又能切实帮助到他们,分辨实情与虚假,让资助人明确情况,然后提供资助。如没能有更好的办法,需要帮助贫困的孩子,我们也只有暂时沿用现在的模式了。
发表于 2013-2-2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所有的麦田活动中,我最愿意做的就是走访。与孩子们零距离相处是我最大的快乐。被我走访出来的孩子得到好心人的资助是我最愿意看到的。我也常常纠结于表格的填写。我们一点一点地问,一项一项地查,无疑是再次揭开他们伤痛的疤。贫穷不是他们的错,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去揭开内伤呢?如楼主所说,我们只是在关注头脑、眼睛、耳朵的记录,而忽略了表情、眼神、语言、语气的反馈。
说实话,我在走访时看到他们的痛,也很少去问,完全是应付一下表格,以期通过审核。好多时候,无言更是一种鼓励~~~~~~
发表于 2013-2-3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登记中可适当改变询问方式方法~!间接了解所需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27 03:55 , Processed in 0.09264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