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田小组 于 2017-3-14 23:11 编辑
潮起潮落—“成长·共情”心田培训淄博站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心田小组在淄博麦田的协助下开展了她的第一次线下培训——“成长·共情”。
为什么要选择“共情”这个主题? 公益关注人,麦田关注人,心田也关注人。我们没有别的技能,恰好有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所以我们更关注人的“感受”和“链接”。那么“共情”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
我对于“共情”培训的感受 简单说,“迷茫“和“希望”极大程度上弥漫在培训的过程中。当周六早上,我站在大家面前时,我充满希望。内心宛如有一幅画面,初春的午后,阳光绚丽,樱花烂漫,万物生发,生机盎然。我即将传道授业解惑,给伙伴们说说“共情”,那是我最擅长的领域,我自信足以让困顿者拨开迷雾,让失意者重拾人生。
但是很遗憾,这样的自信并没有维持超过十分钟,那个充满希望的气球仿佛被扎破了一个口子,泄气已经是在所难免。绝大多数伙伴面露迷茫,让我掉进迷茫的深渊,我知道我做错了不止一件事情。
首先,我在给大家说,“共情”的第一步是要进入对方的内在参照系。但是台上的我,恰恰忽略了进入伙伴们的内在参照系。我是那么熟悉“共情”,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但是我并不知道伙伴们对于“共情”有多少了解,仅仅以我的推断和架构,去讲述“共情”,显然是标准的错误:没有进入对方内在参照系,那么伙伴们的迷茫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放弃自我”显然是一个对于初学者过高的要求。想当年我自己也非一蹴而就。“放弃自我”在于共情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妨让每个伙伴只是做到暂时的放弃,为自己的每一次放弃鼓掌点赞,我想这样远远要比责怪自己没有做到“放弃自我”来得更有建设性。看到伙伴们在练习过程中,苦于难以放弃自我,这时如果能共情他那无能为力的失误,或许促进他未来有所进步的更好的提醒。
最后也是最难的“跟随”。放弃自我,就是为了以对方的方式和节奏,跟上他,陪伴他。看见伙伴们的迷茫,我不但迷茫,更有一些心急。我小心翼翼,不敢在身前去引导大家,但是就算走在大家的身后,催促的渴望,总是会被自己觉察到。其实我知道,伙伴们只是刚刚入门,就像一个学步的孩子,我只是需要在身后关注和呵护。
在共情中,怎么样做,才算进入对方内在参照系?才算放弃自我?才算跟随?伙伴们有了更深的迷茫。但是,我却在迷茫的深渊触底反弹。因为迷茫已经透过了我,仿佛我更能承受。
倾听和澄清,是实践共情的必要途径。 我们倾听,听对方的故事,听对方的感受。如果我们有困惑时,我们以开放式问题来询问。例如:“为什么会发生?”“你是怎么看待的?”我们通过倾听以及询问,了解对方的内在参照系。我们并不抱着解决问题或者帮助对方的态度去聆听,我们只是想听见他遇到了什么困境?是什么阻碍了他?我们知道自己并不全能,对方才更加了解自己的处境,我们暂时放弃自己,只是为了在那一刻关注那个需要被关注的人。
我们澄清,只为了确认我们是否理解正确?我们是否已以对方感到安全或者舒服的方式在跟随他?我们会说:“……这样理解对么?”我们等待对方的许可,我们是否继续去跟随他。我们不打断他,只是理解和接纳。我们信任对方,他会体验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就像我们自己能体验到一样。
如果问我,共情时,该怎么说?我回答:尽可能,少说,或者不说!
经过几次举例和练习之后,伙伴们脸上的迷茫渐渐化开了,我也在迷茫中看到了希望的天空。或许这就是共情的过程,缓慢而又坚韧。它不会一触即发,但总是孕育着力量,厚积而薄发。迷茫和希望,往复更替,如太阳般日升日落,如河流般潮起潮落,我的感受就此流淌下去,变化既是永恒。
未来真的困惑吗? 未来总是有着困惑,因为未来的未来依旧困惑。共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未必适合所有人。走到哪里,各有缘份。写到这里,困惑似乎也不再那么厚重。越过《山丘》后,等待我的,是《鸿雁》还是《新娘阿花》?我不得而知,我只是等待我的体验,共情我的体验。
我相信,让我们彼此相遇的,并不是培训,而是共情。我还相信,让我们彼此信任的,不是心田,而是真诚。我更相信,让我们彼此链接的,不是公益,而是接纳。无论伙伴们在哪里,我们都在这里等你。
最后感谢淄博麦田提供的场地和会务支持,感谢来自天津、东营、临沂、英山、十堰、上海、泉州、福州、泰州、西安、武汉等全国城市的麦友们的支持。感谢心田的伙伴们。
主办方:心田小组 心田小组于2016年初,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麦田计划培训师张军和麦田前专职同行计划专员刘雯共同发起,并得到麦田发起人莫凡的全力支持。我们希望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以读书会、文化沙龙和工作坊的形式,表达我们关注麦友和广大公益人的心愿,并在团队协作、个人成长和公益教育项目设计等领域,提供专业化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