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瞌睡虫 于 2015-7-15 19:15 编辑
麦 兜 伴我行 —打开的那扇窗
麦兜才一年吗?感觉过了好久了。看到这条信息的时候,愣了下。 萍乡的培训没参加,广州的培训也没参加。唯独参与了14年冬天,上海的培训。有什么样的收获和成长?好像经过时间的洗礼,也是所剩无几了。 嗯,该怎么来总结回顾我这一年呢? 同行公益机构的展示
生活在三线城市,小小的一块天地,常常以为就是全世界。这个城市的公益机构不多,平时也没有互动交流,至少我没有参与过本地的公益互动和交流。接触到最多的公益机构就是这片麦田了。同行,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其他公益机构模式,听到他们的分享。这就像是一扇打开的窗,让我窥见窗外更宽广的世界。
公益有很多种方式,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不一样的人。有人做环保提倡绿色出行,有人专注于海洋垃圾清理,有人扛着摄像机去拍摄,有人致力于青少年的成长,有人关心残障人士的生活…..一群跟我们很不一样的人,做着我完全不懂的事。原来公益事多种多样的。
我在想,如果别人问我,你们是做什么的呀?以前我会回答,我们是做公益的。但现在,我会回答:我们是做山区儿童助学以及陪伴的公益组织。
公益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应该不仅仅是麦田,而是渗透到我们生活里的每个细节。
饮食上的光盘原则,一来,不浪费,二来节约粮食,同时也是节约生活成本。记得上海培训的时候,绿点就提倡大家要光盘,大家扎堆吃饭,一盒饭菜分着吃。那样也很好。
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先不说,一次性餐具到底卫不卫生,光是制造一次性餐具就使用了大量资源,而填埋这些垃圾的时候,很有可能造成土壤、水资源的污染。
节约用水,生活在城市,生活在南方。我们真的不知道靠天吃饭,靠储存雨水过日子的艰辛。随手关紧水龙头,水的循环使用。这跟一吨水多少钱没关系。跟我们的习惯,跟环保,跟公益有关。
森林是我们的造氧工厂,大海其实更是呢。夏天,海边纳凉的就像下饺子。可是人群散开后,留下满地的垃圾。大海给我们带来雨水,制作氧气,提供美食,我们给大海呢?其实,最好什么都不留下。
听听残障人士的心声,我们如何施以援手,又不留痕迹呢?让他们觉得受到的是平等是尊重,而不是高人一等的优势感。每一颗跳动的心,其实渴望的都是一样。尊重、平等、被需要,这些基本的需求。
第一次接触到同性恋亲友会这样的组织。真正的接触到同性恋伙伴,才知道原来没有什么不同,也没什么可怕。一样可以跟我们做好朋友,吃喝玩乐,一起学习,共同分享。但这个社会给予他们太多的误解,太多的扭曲。每个人都有权利去爱,每个人都值得被爱。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就像大部分写字用右手,而少部分写字用左手,只是这样而已。
通过几天的相处,互动,让我对于所谓的公益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打开的这扇窗户,窥见更广阔的世界。眼睛看得远了,心才能大。
交 流 据说思想的交流可以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同行的小伙伴还有我们麦田的小伙伴,茶余饭后的交流时间里,常常可以答疑解惑,也能督促你谦卑前行。你的困惑,不是你一个的困惑,别人也许也正在经历。你自鸣得意的观点,也许别人有比你更具创新,更有深度的项目。
培 训 也许是吸收营养的机能退化了。学到的,并不能及时应用到平时生活工作里。但培训依然给我带来许多感触。
老师就像个工匠,在你自以为是的四方小屋里,凿开了一个窗。让你得以窥见窗外的风景。至于你能不能走出去,带更广阔的世界里去,只能靠你一步步去摸索前进。
感 谢 我不知道在麦兜收获的这些东西,对于我在麦田里的工作有没有帮助,也不知道未来的岁月里,我还能在麦田里做多少事。但在麦兜收获的这些东西,可以影响到我个人的成长。对于我在麦田以外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让我成长。感谢麦田,感谢麦兜工作小组。感谢麦兜里的所有老师们,还有我们的小伙伴。
PS:本来写到这,就打算完事了,才发现,作业的要求更多,还有实践和不足,以及下一步的打算没有写上。继续码字。 实 践 实践,我努力想了下,发现除了把培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第二课堂上,其他方面很难看到我的实践。这算不算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呢?
在做如愿“易“偿项目的时候,运用到很多的互动游戏,以及协作技巧。我觉得这是个过程,不是一次培训就能学会,也不是一次实践就完全掌握。
虽然在十周年的现场,我尝试跟大家做一次分享。那还是第一次那么正儿八经利用工作坊形式做的分享。说不紧张是骗人的,但至少可以完整的执行下来。效果没有设想的好,但也基本完成了。
我想,这些都算的上是实践吧。
个人的不足 执行力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接收能力比较弱,综合来说,个人能力有所不足。
其他的牢骚 麦兜的愿景我觉得是很美好。对麦兜也抱着很大的期待。可是,离麦兜想要实现的目标,感觉有点远。太远的目标,有时候会让自己失去信心,前路漫漫,是否能抵达?
大家都是一把年纪的人,按说应该在学习上更自觉。但像我这样的学生,还是需要监督的,说来惭愧。监督力量的不够,造成学业上的懈怠。
随机选择的小组,大家磨合其实需要时间,但大家见面、沟通,其实很少。分散在各地,各自不同的工作,在麦田也是不一样的角色。但小组里面的,大家面对是同一个作业,而且要一起完成。难上加难。这方面是否可以有所改革?
我不知道像我这样生活在小地方的麦兜有多少?大家跟其他公益机构的沟通交流有多少?但我很期待这样的机会。跟同行一起培训,虽然说在培训内容上会有重复,但同行里的小伙伴给我带来的影响却是很大的一笔收获。是否可以让大家更多的参与同行伙伴的学习中呢?
麦兜只进不出,有奖励,没有惩罚。虽然大家都是志愿者,既然享受了奖励制度,是不是也应该执行惩罚制度。我想,这或许也是一种激励。可进可退,让大家个更大的空间。
下一步的打算 记得在上海培训的时候,我就有过规划。但没有实施。原因嘛,也许个人懈怠方面更多吧。
重新做计划的话,我依然还是选择上海做的规划。在麦田各个部门,参与日常事务三个月。除了项目部,以外,因为目前我还在项目部混着。文化部和秘书处也混过的,但其他部门,都还没涉足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全面了解我们机构的一个方式。
目前就这个计划吧,但不知道赶不赶得上变化。
好啦,这次真的完成了!嗯,这个是命题作文。希望写的不至于太跑题。
|